三教聖人

三教聖人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的不同版本比較,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白話解釋:

  • 當「大道」被廢棄時,仁義的概念才會出現。
  • 當智慧和機巧被推崇時,偽善和欺詐隨之而來。
  • 當家庭六親不和時,孝順和慈愛才會被強調。
  • 當國家陷入混亂時,才會出現表現忠誠的大臣。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白話解釋:

  • 當「大道」被忽視或遺棄,仁義的標榜便應運而生。
  • 當人們追求智慧和技巧時,偽善和虛假的行為也隨之而來。
  • 當家庭關係破裂不和時,才會有人提出孝順和慈愛的要求。
  • 當國家陷入動蕩和混亂時,忠臣才會被強調和讚揚。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白話解釋:

  • 當「大道」不再被實行,才會出現仁義的規範。
  • 當智慧和計謀開始流行,虛假的偽善隨之而來。
  • 當家庭關係不再和諧,孝順與慈愛才會成為道德標榜。
  • 當國家陷入混亂,忠臣才會被人讚譽。

比較總結

  1. 文字差異

    • 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上完全一致,無任何變化。
    • 此章內容短小精煉,三個版本的語言和結構完全相同。
  2. 思想一致性

    • 三個版本均反映了道家對「大道廢棄」後社會現象的批判,認為道德、仁義、智慧等概念的出現,是對「自然之道」的背離。
    • 指出仁義、孝慈、忠臣等概念,並非理想社會的基礎,而是混亂和缺失的補救措施。
  3. 哲學意涵

    • 「大道廢,有仁義」點出道家對「無為自然」的追求,認為社會本應不需要多餘的規範和教條,萬物自然運行即可。
    • 仁義、智慧、孝慈、忠臣的出現,意味著社會的失序與人性的變異,這些概念並不是積極的價值,而是對失去「道」後的被動應對。
    •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回歸「道」,主張自然和諧,而不是依賴人為的價值建構。

希望這個分析幫助你更好地理解第十八章的核心思想及其版本差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