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竹簡版(郭店楚簡)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白話解釋:
可以講出來的道理,不是真正永恆的「道」;可以命名的名,不是真正永恆的「名」。
「無」是萬物的起點,「有」是萬物的依托。
無欲的狀態可以洞察「道」的精微,有欲的狀態則只能看到表象。
這兩種境界從同一個源頭出發,但表現形式不同,都是「玄」的體現。玄之又玄,是通往奧妙的門徑。
2.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白話解釋:
「道」如果可以用語言描述,那它就不是永恆的「道」;「名」如果可以固定命名,也不是永恆的「名」。
「無名」描述的是萬物的起源,「有名」則代表萬物的依存。
保持無欲的心態,可以感受道的微妙;而有欲之心,只能看到具體的邊界。
這兩種狀態來自同一根源,只是名稱不同,都可以稱為深奧的「玄」。這種「玄」是通往一切奧秘的門。
3.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白話解釋:
可以說明的道理,不是真正的永恆之道;可以定義的名稱,也不是真正的永恆之名。
「無」象徵天地的初始狀態,「有」象徵萬物生成的依據。
無欲的心能看到事物的本質妙理;有欲的心只能看到表面具體的形跡。
這兩種狀態雖然表現不同,但來自同一根源,都被稱為「玄」。玄妙再玄妙,是通向萬事萬物精微之門。
比較總結
用詞差異:
竹簡版用「也」強調語氣,帛書版和王弼版用「恒」或「常」更有永恆的意味。
王弼版的「天地之始」在帛書版和竹簡版中表述為「萬物之始」。
結構差異:
竹簡版句式稍長,語氣較口語化。
帛書版與王弼版結構更精煉,尤其王弼版更為簡潔流暢,成為通行版本。
思想核心:
三個版本的核心思想一致:道與名的不可捉摸性,「有」與「無」的相輔相成,以及「玄」為理解萬物的關鍵。
希望這個比較能清楚展現三個版本的異同以及本章的深刻寓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