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的不同版本對比,逐字逐句檢視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是否一致,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逐字逐句比對
第一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意上完全相同。
第二句:「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 細微差異:
- 竹簡版用「而不改」。
- 帛書版與王弼版使用「不改」,去掉了「而」,結構更為簡潔。
- 語意一致,僅句式微調。
- 細微差異:
第三句:「可以為天地母 / 可以為天下母」
- 差異:
- 竹簡版用「天地母」,帛書版和王弼版用「天下母」。
- 語意上接近,但「天地」與「天下」的側重不同:竹簡版更具宇宙層次,帛書和王弼版更偏向人間治理的層面。
- 差異:
第四句:「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意上相同。
第五句:「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意上相同。
第六句:「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意上相同。
第七句:「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意上相同。
第八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意上相同。
版本分析
- 基本一致性:
- 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大多數語句上保持一致,核心思想無差異。
- 細微差異:
- 「而不改」與「不改」:結構上簡潔與否的差別,對意思無實質影響。
- 「天地母」與「天下母」:用詞不同,但涵義相近。竹簡版更偏向宏觀宇宙層次,而帛書和王弼版可能更關注人間秩序。
白話解釋
- 有一種神秘的事物自然形成,它在天地之前就已經存在。
- 它靜寂深遠,獨立存在而永不改變,運行於天地間卻不會衰竭,因此它可以成為天地萬物的根源。
-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稱它為「道」,又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大」。
- 「大」展現為無窮的流動,流動到極遠處,最終又返回自身。
- 因此,道是偉大的,天是偉大的,地是偉大的,王也是偉大的。
- 宇宙間有四個偉大的存在,而王是其中的一個。
- 人遵循地,地遵循天,天遵循道,道則遵循自然。
哲學意涵
道的本質:
- 「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先於天地而存在,永恆運行而不息。
- 它具有自我循環的特性,從無限展開,又最終回歸自身。
四大觀念:
- 「道、天、地、王」四者構成了天地人間的核心秩序,王作為人間統治者,應該效法天地與道的自然法則。
自然之道:
- 最後的「道法自然」總結了道家的核心哲學:一切應該遵循自然規律,摒棄人為的過度干預。
結論
- 竹簡版、帛書版、王弼版整體一致,僅在「天地母/天下母」和「而不改/不改」處存在細微差異。
- 此章完美詮釋了道家的核心思想——「道」作為萬物的根源和自然運行的法則,應成為人類行為與治理的榜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