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聖人

三教聖人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的不同版本比較,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白話解釋:

  • 看它,看不見,稱之為「夷」;聽它,聽不見,稱之為「希」;觸摸它,抓不到,稱之為「微」。
  • 這三種特性無法深入追究,於是混而為一。
  • 它的上面不明亮,下面不黑暗;連綿不斷,無法命名,最終回歸於無形之物。
  • 這被稱為無形的形狀,無物的象徵,這就是「惚恍」的狀態。
  • 面對它,看不到起點;追隨它,看不到終點。
  • 把握古老的「道」,可以治理當前的事物。能夠了解古時的起源,這就叫做「道」的根本規律。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白話解釋:

  • 看它,看不見,叫做「夷」;聽它,聽不見,叫做「希」;觸摸它,摸不到,叫做「微」。
  • 這三者的特性無法深究,於是混合為一體。
  • 它的上面不明亮,下面不黑暗;連綿不斷,無法命名,最終回歸到「無物」。
  • 這是無形的形狀,無物的象徵,稱之為「惚恍」。
  • 朝向它,看不到起點;追隨它,看不到終點。
  • 把握古老的「道」,用來應對現在的事物。能夠了解古老的起源,這被稱為「道」的核心規律。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白話解釋:

  • 看不見,叫「夷」;聽不到,叫「希」;摸不著,叫「微」。
  • 這三者無法追究,因此融合成為一體。
  • 它的上面不是明亮的,下面也不是黑暗的;無法具體描述,最終回歸到無形之中。
  • 它是一種無形的形狀,無物的象徵,稱之為「惚恍」。
  • 面對它,看不到起點;追隨它,看不到終點。
  • 掌握古老的「道」,用來治理現代的事物。能明白古老的起源,這就是「道」的規律。

比較總結

  1. 文字差異

    • 竹簡版、帛書版、王弼版在文字上完全一致,未見明顯差異。
    • 結構簡練,語句高度一致,三個版本均保留了原初的對稱和哲理性。
  2. 思想一致性

    • 三個版本都探討了「道」的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觸的特性,強調其不可名狀和無法具體描述的本質。
    • 強調「道」的無形與無始無終,並提出「道」作為治理當下事物的根本規律。
  3. 哲學意涵

    • 此章通過「夷、希、微」的比喻,強調「道」的神秘與不可捉摸,但其存在又不可否認。
    • 「惚恍」是道的狀態,意味著它存在於一種難以言說的模糊狀態中,但卻是宇宙的根源。
    •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體現了道家的時間觀:從古到今,道的規律一直是治理世界的根本法則。

希望這個分析幫助你更好地理解第十四章的核心思想及其版本差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