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六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逐字逐句比對
第一句:「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語言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第二句:「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 差異:
- 竹簡版用「行不離輜重」。
- 帛書版和王弼版在「行」後加入逗號,表述為「終日行,不離輜重」。
- 句讀不同,但意思一致,皆指君子行動時不離開基礎的重心。
- 差異:
第三句:「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相同。
第四句:「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相同。
第五句:「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相同。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大體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整體內容和語義表達上完全一致,僅在「終日行,不離輜重」的標點上有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沉穩是輕浮的根本,寧靜是躁動的主人。
- 因此,君子整天行事都不會離開根本的重要之物;即使擁有榮耀的景象,他也能在安靜中保持超然的態度。
- 可是,為什麼作為統領萬乘戰車的國君,卻會輕率地對待天下呢?
- 輕浮會導致失去根本,躁動會導致失去掌控權。
哲學意涵
重與輕的對比:
- 「重為輕根」表明沉穩和穩重是行為的基礎,輕浮則會導致失去根本。
- 「靜為躁君」指出寧靜是控制躁動的關鍵,過於急躁容易喪失平衡。
君子與君主的行為準則:
- 君子不離根本,無論面對何種榮耀與困境,始終保持冷靜與從容。
- 統治者若過於輕率,就會失去對天下的掌控,最終失去其根基。
道家的治理智慧:
- 本章強調穩重、靜定的行為模式,這不僅適用於個人修養,也適用於治理國家。
- 提醒統治者注重根本,避免輕率行事,以保證長久的安定與平衡。
總結
- 本章在三個版本中的文字幾乎完全一致,未見實質性差異。
- 道家通過重與輕、靜與躁的對比,揭示了行為與治理中的根本法則:唯有穩重與寧靜,才能保持根基與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