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聖人

三教聖人

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逐字逐句比對

  1.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偉大的成就看起來像有所欠缺,但它的作用不會衰竭;極大的充盈看起來像是空虛,但它的作用沒有窮盡。
  • 最端正的事物看起來像彎曲,最精妙的技藝看起來像笨拙,最雄辯的言辭看起來像遲鈍。
  • 活動可以克服寒冷,寧靜可以克服炎熱;清靜是天下的正道。

哲學意涵

  1. 事物的表裡矛盾

    • 「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強調事物的表面與內在的矛盾,真正偉大的事物往往看似有缺陷,但其實擁有無窮的內涵和力量。
  2. 柔弱的智慧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表達了道家的辯證思想,指出柔弱或謙卑往往蘊含更大的力量與智慧。
  3. 清靜的重要性

    • 「躁勝寒,靜勝熱」通過生活中的自然規律,揭示出靜態在克服困難中的優勢。
    • 「清靜為天下正」則明確道出清靜是一種最高的治理之道,符合道家的核心思想。

總結

  • 第四十五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無差異。
  • 本章核心在於闡述表裡矛盾的哲學觀,提倡柔弱的智慧和清靜的處世之道,展示了道家對自然規律和社會治理的深刻洞察。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逐字逐句比對

  1.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名譽與身體相比,哪一個更親近?身體與財貨相比,哪一個更珍貴?得到與失去相比,哪一個更讓人痛苦?
  • 過分的愛慕必然導致巨大的耗費,過多的積蓄必然帶來深重的損失。
  • 因此,懂得滿足就不會受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這樣才能長久安穩。

哲學意涵

  1. 價值排序

    •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提醒人們要正確看待名譽、身體和財貨的關係,強調身體與生命的珍貴勝過外在的財物和虛名。
  2. 過度的代價

    •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警示人們過度的執著和貪婪帶來的後果,指出適度和簡樸才是持久的智慧。
  3. 知足與知止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道家的核心思想,提倡對外物保持適度的態度,避免陷入無止境的追求和風險。
  4. 長久之道

    • 知足與知止不僅能避免羞辱和危險,還能帶來長久的安穩與幸福,這是道家對人生智慧的深刻總結。

總結

  • 第四十四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無差異。
  • 本章核心在於探討名、身、財之間的價值排序,警示過度的愛慕與貪婪,並提倡知足知止的生活態度,體現了道家簡樸與和諧的哲學理念。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三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逐字逐句比對

  1.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可以奔馳穿越天下最堅硬的事物。
  • 無形無物可以進入沒有縫隙的地方,從這裡我明白了無為的作用是多麼有益。
  • 不用言語的教化,無為的益處,是天下人很少能達到的。

哲學意涵

  1. 柔弱勝剛強

    •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表明柔弱不僅僅是屈從,而是一種能穿透、影響剛強的強大力量。
  2. 無為的智慧

    • 「無有入無間」揭示了無形無相的力量,能夠到達看似無法進入的地方,象徵無為的智慧和靈活性。
    • 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不強行干預。
  3. 不言之教

    • 「不言之教」指的是用榜樣、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影響他人,而非通過言語的說教。
    • 這是道家對教育和治理的核心理念,認為最高的教化是無聲的影響。
  4. 難以企及的理想

    • 「天下希及之」說明無為和不言的益處雖然極大,但並不容易被世人理解和實踐,突出了道家的高遠智慧。

總結

  • 第四十三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無差異。
  • 本章核心在於闡述柔弱的力量、無為的益處以及不言之教的智慧,提倡以柔克剛、順應自然的生活方式,並展現了道家教育與治理的深刻哲理。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四十二章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逐字逐句比對

  1.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4. 「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5.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6.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道」生出「一」(混元);「一」生出「二」(陰陽);「二」生出「三」(天地人);「三」再生出萬物。
  • 萬物承擔著陰,懷抱著陽,通過陰陽之間的沖氣達到和諧。
  • 人們厭惡的稱號如「孤」、「寡」、「不穀」,卻是王公自謙的稱呼。
  • 所以,有時損失反而帶來增益,而增益反而會造成損失。
  • 人們教導的智慧,我也教導:強橫暴烈的人,往往不得善終。這教訓將成為我的指導原則。

哲學意涵

  1. 生成論:道生萬物

    • 「道生一,一生二……」描繪了道家對宇宙生成的理解,從「道」到「一」(混沌)、到「二」(陰陽)、再到「三」(天地人)的演化,最終生成萬物。
  2. 陰陽調和

    • 「萬物負陰而抱陽」強調陰陽的平衡與和諧,這是自然界運行的基礎,也是人事運作的根本。
  3. 謙虛的智慧

    • 「孤、寡、不穀」是王公自謙的稱號,表明道家對謙遜之德的推崇,與權力的浮華形成對比。
  4. 損益轉化

    • 「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揭示了世事的辯證關係,提醒人們在追求利益和規避損失時,要看到背後可能的反向作用。
  5. 對強梁的批判

    • 「強梁者不得其死」警示強橫之人終將遭到惡果,倡導以柔克剛、謙遜自守的處世態度。

總結

  • 第四十二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無差異。
  • 本章闡述了「道」的生成與萬物的生化規律,強調陰陽和諧、謙虛之德以及損益的辯證觀,並對暴烈強橫行為提出批判,體現了道家智慧的核心理念。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逐字逐句比對

  1.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上等的人聽到「道」,會努力地實踐;中等的人聽到「道」,若有若無地半信半疑;下等的人聽到「道」,會大笑。如果不被嘲笑,就不足以稱為「道」。
  • 所以有句話說:
    • 明道看似昏暗;
    • 進道看似退縮;
    • 平坦的道路看似崎嶇;
    • 崇高的德行看似低谷;
    • 大白潔淨看似污辱;
    • 廣大的德行看似不足;
    • 堅定的德行看似怯懦;
    • 樸實的真性情看似改變;
    • 偉大的方正看似無角;
    • 偉大的器物姍姍來遲才完成;
    • 偉大的聲音聽不見;
    • 偉大的形象無法具象。
  • 「道」隱藏而沒有名稱。唯有「道」善於成就萬物,並不吝嗇地施予。

哲學意涵

  1. 道的深奧性

    •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描述了不同層次的人對道的反應,特別指出道的高深莫測特性,使得凡俗之人難以理解甚至嘲笑。
  2. 道的矛盾表現

    • 「明道若昧……」通過矛盾的比喻,強調了道的內涵是超越感官認知的,表面上的矛盾其實蘊含真理。
  3. 道的無名無形

    • 「道隱無名……」強調道的無形無名,它無私地成就萬物,展現了道的包容性與創造力。
  4. 反常合道

    • 「大器晚成……」揭示了道家以反常態解釋事物的特點,強調真正偉大的事物往往需要時間和沉澱才能顯現。

總結

  • 第四十一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無差異。
  • 本章核心在於描述「道」的深奧和矛盾,闡述它的無名無形、成就萬物的特性,並指出「道」的理解需要超越凡俗的視角,體現了道家智慧的深邃和超然。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四十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逐字逐句比對

  1.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逆向是「道」的運動方式,柔弱是「道」的運用方式。
  • 天下萬物都源於「有」,而「有」的本源是「無」。

哲學意涵

  1. 「反者道之動」:逆向運動

    • 「反」是道運行的特點,表明一切事物達到極點後會反向運動(如盛極必衰,強極則弱)。
    • 這是道家關於宇宙運行和事物發展的基本觀點,強調循環和平衡的規律。
  2. 「弱者道之用」:柔弱勝剛強

    • 柔弱是道發揮作用的方式,體現了道家的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的智慧。
  3. 「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本源的關係

    • 萬物起於「有」,而「有」的根本來自於「無」。這表明道家對虛無的重視,認為「無」是創造一切的根本。

總結

  • 第四十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無差異。
  • 本章核心在於揭示道的運行方式(反)、作用特點(弱),以及「有」與「無」的關係,體現了道家的哲學觀:以柔克剛、順應自然、尊重虛無的創造力量。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至譽無譽。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至譽無譽。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至譽無譽。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逐字逐句比對

  1.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其致之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4.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5.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6. 「故至譽無譽」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7.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自古以來,得「一」者:
    • 天因為得「一」而清明;
    • 地因為得「一」而安寧;
    • 神因為得「一」而靈動;
    • 谷因為得「一」而充盈;
    • 萬物因為得「一」而生長;
    • 侯王因為得「一」而治理天下。
  • 如果失去這「一」:
    • 天失去清明,將會裂開;
    • 地失去安寧,將會崩塌;
    • 神失去靈動,將會枯竭;
    • 谷失去充盈,將會乾涸;
    • 萬物失去生機,將會滅絕;
    • 侯王失去正道,將會失去天下。
  • 因此,高貴的以卑賤為根本,崇高的以低下為基礎。
  • 所以侯王稱自己為「孤」「寡」「不穀」,這不正是以卑賤為根本嗎?確實如此!
  • 最崇高的榮譽是無榮譽可求。
  • 因此,不追求光彩奪目的玉,而珍重質樸堅韌的石。

哲學意涵

  1. 「一」的核心意義

    • 「一」象徵天地萬物的本源,強調了自然與和諧的重要性。
    • 得「一」者能運行良好,失「一」者則陷入危機。
  2. 高低相依

    •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指出高貴與卑賤、高位與低位相互依存,體現了道家的平衡理念。
  3. 謙虛的美德

    • 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是對自我謙卑的表現,提醒統治者不要驕傲自大。
  4. 質樸勝於華美

    •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強調質樸的力量和價值,批判追求表面華美的虛浮行為。

總結

  • 第三十九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無差異。
  • 本章核心在於闡述「一」的重要性,強調高低相依的平衡觀,並提倡謙虛與質樸的美德,體現了道家的樸素哲學和自然法則。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逐字逐句比對

  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4.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5.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6.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7.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8.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9. 「故去彼取此」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真正的上德表現得像是無德,正因為不刻意表現,才是真德;下德則不失其德,因為有意為之,反而顯得無德。
  • 上德無為而不顯示;下德有為而強加行動。
  • 上仁行善而無執著;上義則有所執著。
  • 上禮需要強行為之,若無人響應,甚至會強加推行。
  • 因此,失去「道」後才有德;失去德後才有仁;失去仁後才有義;失去義後才有禮。
  • 禮是忠信不足的表現,是混亂的開端。
  • 聰明機巧是「道」的虛華外表,卻是愚昧的開始。
  • 因此,真正的大丈夫立足於厚重實質,不追求浮薄;立足於真實,不追求虛華。
  • 所以應捨棄虛華,選擇實質。

哲學意涵

  1. 道德的層次

    • 本章描述了「道、德、仁、義、禮」的層次遞減,從自然的無為到人為的禮教,隨著「道」的失落,社會秩序越來越依賴外在形式。
  2. 批判形式主義

    • 禮教是忠信不足的結果,反而可能成為混亂的根源,表明道家對形式主義的深刻批判。
  3. 重視本質

    • 「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強調追求事物的本質,遠離虛華的外表,體現道家的質樸精神。

總結

  • 第三十八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無差異。
  • 本章核心在於描述道德層次的遞減過程,批判形式化的禮教,提倡樸素真實的價值,體現了道家對本質和自然的高度推崇。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七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逐字逐句比對

  1.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4. 「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5.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道」本質上是無為的,但同時也沒有任何事物不能成就。
  • 如果侯王能遵循「道」,萬物自然會各自化育。
  • 如果萬物的自然化育之中生出慾望的萌動,我將用無名的樸素來平息它。
  • 無名的樸素能使人不生欲望。
  • 沒有欲望,保持安靜,天下自然會安定。

哲學意涵

  1. 道的無為而治

    •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揭示了道家無為的治世理念,強調不刻意干預萬物,自然便會運行。
  2. 樸素的力量

    • 「無名之樸」象徵一種純樸自然的本質,能平息人們的慾望,恢復自然秩序。
  3. 治理的核心

    •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指出,如果統治者能夠堅持無為的原則,社會將自然調和,無需外力干預。
  4. 靜的安定作用

    •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體現了靜謐與無欲的力量,只有停止對外的貪求和對內的躁動,才能真正實現天下的安定。

總結

  • 第三十七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無差異。
  • 本章核心在於闡述道家的無為之道,指出通過樸素和無欲,可以實現自然的秩序與社會的安定,是道家哲學的總結性論述。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三十六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六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逐字逐句比對

  1.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是謂微明」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柔弱勝剛強」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4.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想要收縮某物,必先讓它充分伸展;想要削弱某物,必先讓它變得強盛;想要廢棄某物,必先讓它發展興旺;想要奪取某物,必先給予它。
  • 這就是微妙而深遠的智慧。
  • 柔弱能戰勝剛強。
  • 魚不能脫離深淵而存活,國家的利器不應該輕易向人展示。

哲學意涵

  1. 以退為進的智慧

    •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強調了以退為進、以柔克剛的策略,展現了道家逆向思維的智慧。
    • 這種「微明」的智慧適用於自然規律、人際關係和國家治理。
  2. 柔弱的力量

    • 「柔弱勝剛強」是道家核心理念之一,柔弱並非無力,而是適應性強,能在對立中取得優勢。
  3. 深藏不露的原則

    • 「魚不可脫於淵」比喻事物應該在合適的位置發揮作用,脫離環境會招致危險。
    •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意指國家的核心力量(如武力或機密)不應輕易示人,以免引發不必要的威脅或混亂。

總結

  • 第三十六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無差異。
  • 本章強調以柔克剛、以退為進的智慧,並提醒人們深藏實力、不輕易外露的重要性,是道家哲學應用於處世和治理的精髓表現。

2024年12月2日 星期一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太。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逐字逐句比對

  1. 「執大象,天下往」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往而不害,安平太」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樂與餌,過客止」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4.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掌握了「大道」的核心本質,天下自然會前來歸順。
  • 前來歸順而不會帶來傷害,天下將安穩平和。
  • 各種聲色之樂與美味的餌料,能夠吸引路過的旅人暫時停留。
  • 而「道」的言說則是淡然無味的;看它看不到,聽它聽不到,用它用不完。

哲學意涵

  1. 大道的吸引力

    • 「執大象,天下往」中的「大象」象徵大道的宏大本質,無需強制,天下自然歸順。
    • 這表達了道家追求和諧、自然吸引的治理哲學。
  2. 「道」的平淡無味

    •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表明「道」並不像聲色之樂那樣能直接感知,它無形無味,卻無處不在。
    • 「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強調道的無限性與不可捉摸性。
  3. 與世俗的對比

    • 「樂與餌,過客止」將世俗的享樂與道的平淡形成鮮明對比,暗示真正的長久吸引力來自於道的無為與深遠。

總結

  • 第三十五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無差異。
  • 本章核心在於對「道」的描述:它具有無聲的吸引力和無窮的功用,雖無形無味,但是真正的長久之道,體現了道家的自然與無為智慧。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四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逐字逐句比對

  1.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4.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大道廣泛無邊,可以左右無礙地運行。
  • 萬物依靠它而生長,它從不拒絕任何事物,功成之後也不自居。
  • 它滋養萬物,但從不將自己視為主宰,因為它始終無所求,可以稱為「小」;萬物最終歸附於它,而它不將自己視為主宰,因此可以稱為「大」。
  • 因此,聖人從不自居為偉大,卻能夠成就真正的偉大。

哲學意涵

  1. 道的無私與無為

    •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強調道的無私性,為萬物提供滋養卻不求回報。
    • 「功成而不名有」體現了道的無為之德,成功之後並不佔有成果。
  2. 小與大的辯證關係

    • 「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於大」指出無欲無求可以顯現道的微小,萬物歸順則展現其宏大。
    • 小與大是一體兩面,體現了道家對矛盾統一的深刻理解。
  3. 聖人的行為模式

    • 聖人效法大道,不追求偉大,卻成就了真正的偉大,這是謙遜和無為的智慧。

總結

  • 第三十四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無差異。
  • 本章核心在於強調「道」的無私與無為,指出偉大來自謙遜與自然,體現了道家的核心哲學——無為而治、謙卑自守。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三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逐字逐句比對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4.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能了解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明白。
  • 能戰勝別人的人有力量,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強大。
  • 懂得知足的人是富有的,堅持行道的人是有志氣的。
  • 不迷失自己的人能長久,死而不滅的人才是真正的長壽。

哲學意涵

  1. 自知與自勝

    • 道家提倡內省,認為真正的智慧來自對自己的認知,而非僅僅了解他人。
    • 能夠戰勝自己欲望和弱點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2. 知足常樂

    • 「知足者富」表明內心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富有,與外在物質無關。
    • 知足能帶來平和,避免過度的追逐與焦慮。
  3. 長久與永恆

    • 「不失其所者久」指出了堅守本性和內心的穩定是長久的根本。
    • 「死而不亡者壽」體現了道家的永恆觀念,生命的價值不在於肉體的存續,而在於精神的傳承和與「道」的合一。

總結

  • 第三十三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無差異。
  • 本章核心在於內省、自知、自勝,以及知足的智慧,進一步揭示了道家的生命觀與處世哲學。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二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逐字逐句比對

  1.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4.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5.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道」本質上是無名的,純樸的道理雖然看似微小,但天下萬物無法使它屈服。
  • 如果侯王能夠堅守這種純樸的道理,萬物都會自然而然地歸順。
  • 當天地相合,就會降下甘露,百姓不需要任何命令就能自然而然地和諧共享。
  • 當開始製定規範時,規範就會有名稱;但當名稱既定,就應該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險。
  • 「道」在天下的作用,就像江河湖海包容著所有溪流和山谷一樣。

哲學意涵

  1. 道的無名性

    • 道是無形無名的,不依附於任何具象的事物。雖然它看似樸素微小,但它具有無可動搖的力量,涵蓋萬物。
  2. 自然而治

    • 如果統治者能夠遵守「道」的自然法則,萬物將自然歸順,無需強制命令或干預,社會便能和諧運行。
  3. 適可而止

    • 「始制有名」說明了制度和規範的必要性,但同時強調在管理過程中要知道適可而止,避免過度干預,才能保證長久的安全與穩定。
  4. 道的包容性

    • 道如江河湖海,包容萬物、吸納多樣性,這是治理天下的智慧所在。

總結

  • 第三十二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無差異。
  • 本章核心在於強調「道」的無名性、自然而治、適可而止的智慧,並以水的包容性喻示了道的廣博與柔順的力量。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一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逐字逐句比對

  1.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4. 「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5.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6. 「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7. 「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所謂精良的兵器,是不吉利的工具,萬物都厭惡它,因此真正有道的人不會依靠它。
  • 君子平時重視左方,出兵打仗則重視右方(象徵凶事)。
  • 兵器是不祥的工具,不是君子應該使用的東西;即使不得已而使用,也應保持恬淡的態度,不以勝利為榮耀。
  • 如果以殺戮為榮,這種人熱衷於殺人,最終無法在天下得志。
  • 喜慶之事尚左,凶事則尚右。
  • 在戰爭中,偏將軍位於左方,而上將軍位於右方,這表明戰爭應該像喪禮一樣謹慎對待。
  • 戰爭中殺戮眾多,應該以悲哀的態度面對;即使戰勝,也要以喪禮的方式處理。

哲學意涵

  1. 反戰思想

    • 道家認為兵器是不祥之物,應避免依靠武力,強調和平與自然的和諧。
    • 即使不得已使用武力,也應保持謙卑與內省,不以勝利為榮。
  2. 以喪禮對待戰爭

    • 將戰爭比喻為喪禮,表達了對生命的珍視和對戰爭悲劇性的深刻理解。
    • 勝利後的謙遜與反思,反映了道家的克制態度。
  3. 有道者的態度

    • 有道之人避開武力,追求平靜和內在的平衡,並以悲憫之心面對戰爭帶來的破壞。

總結

  • 第三十一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無差異。
  • 本章表達了道家對武力和戰爭的深刻批判,倡導克制、謙卑和對生命的尊重,體現了和平與仁愛的哲學理念。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三十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其事好還。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逐字逐句比對

  1.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其事好還」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4.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5.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6.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用「道」來輔佐君主的人,絕不會用武力來強行統治天下。
  • 因為武力所作之事,往往會遭到回報。
  • 軍隊所經之地,必然生滿荊棘;大軍過後,往往會帶來荒年。
  • 善於處事的人只求完成目標,而不以此來追求霸權。
  • 完成目標後,不自矜、不自伐、不驕傲;只在不得已時才行動,而且不會逞強。
  • 凡事盛極必衰,這就是不符合「道」的行為;不符合「道」的事物,終將迅速消亡。

哲學意涵

  1. 反對武力統治

    • 道家反對用武力治理天下,認為武力帶來的只是短暫的勝利,最終會導致反噬和破壞。
  2. 善果而止

    • 行事應該適可而止,不以結果為榮耀,更不能以此炫耀或擴張野心。
  3. 自然法則

    • 「物壯則老」強調盛極必衰的自然規律,提醒人們應遵循自然之道,避免逞強冒進。
  4. 以道治國

    • 「以道佐人主者」指出治理國家應以無為和自然為核心,避免以暴力或強制手段干涉自然秩序。

總結

  • 第三十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無差異。
  • 本章核心在於批判武力的使用,強調以「道」輔佐君主,追求和諧與自然的治理方式。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九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嘘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嘘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隨,或嘘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逐字逐句比對

  1.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故物或行或隨,或嘘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4.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整體內容、結構和語義表達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如果想以強力奪取天下並加以干預,我認為這樣必然會失敗。
  • 天下如同精密的神器,不可隨意干涉,干涉它會導致毀壞,強行掌控它會導致失敗。
  • 所以,萬物有它自己的運行規律:有的前進,有的跟隨;有的安靜,有的喧囂;有的強壯,有的柔弱;有的承載,有的崩塌。
  • 因此,聖人摒棄極端、奢華和過度的行為。

哲學意涵

  1. 天下不可強取

    • 本章強調「天下神器,不可為也」,認為天下有其自然規律,強行干預只會帶來混亂與失敗。
  2. 萬物的自然規律

    • 「或行或隨,或嘘或吹……」描述了萬物的多樣性和自然變化,強調世界本質是動態平衡的,人應當順應而非干預。
  3. 聖人的智慧

    • 聖人「去甚,去奢,去泰」,表明了道家追求簡樸和中庸的處世智慧,反對任何形式的極端和過度干預。

總結

  • 第二十九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沒有任何差異。
  • 本章核心在於警示人們不要試圖以強力干預天下的自然運行,應尊重自然規律,實現與天地的和諧相處。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逐字逐句比對

  1.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2.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4.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5.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6.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7.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表述和語義上完全一致,沒有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明白什麼是剛強,卻能保持柔弱,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的溪谷。
    • 成為天下的溪谷,就能長保不失德性,最終回歸到純真的嬰兒狀態。
  • 知曉什麼是光明,卻能保持黑暗,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的典範。
    • 成為天下的典範,就能始終保持純正的德行,最終回歸到無極的狀態。
  • 明白什麼是榮耀,卻能保持謙卑,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的谷地。
    • 成為天下的谷地,就能充分彰顯德行,最終回歸到原始的樸質狀態。
  • 當樸質被分割時,會成為各種器具;聖人善於運用這些器具,來治理天下,最終實現大治而不傷害的效果。

哲學意涵

  1. 陰陽平衡

    •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體現了道家對陰陽和諧的追求,強調剛柔並濟、榮辱共存的重要性。
  2. 回歸本真

    • 「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無極」「復歸於樸」反映了道家對自然狀態和純真本性的推崇,認為回歸原始樸素是理想的狀態。
  3. 聖人的智慧

    • 聖人能以樸質為基礎,靈活應用來治理天下,實現「大制不割」,即在不破壞和諧的前提下管理事物。

總結

  • 第二十八章在三個版本中完全一致,文字和語義沒有任何差異。
  • 本章核心在於陰陽調和、回歸本真,以及如何運用樸素來實現無為而治的智慧,是道家哲學的重要體現。

道德經(老子) 版本比較 -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讁) By ChatGPT4o

 以下是《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七章的不同版本逐字對比,涵蓋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並附上白話解釋。


竹簡版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讁;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帛書版(馬王堆帛書甲本)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讁;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王弼版(現代通行版)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讁;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逐字逐句比對

  1.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讁」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相同。
  2. 「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3.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相同。
  4. 「是謂襲明」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5.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6.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 完全一致:三個版本在文字和語義上完全一致。

版本一致性結論

  • 完全一致:竹簡版、帛書版和王弼版在文字和語義表達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細微差異。

白話解釋

  • 高明的行動不留痕跡,高明的言語無可指責;高明的計算不依靠籌策,高明的關閉不需用鎖而無法打開,高明的捆綁不需繩子而無法解開。
  • 因此,聖人總是善於挽救人,從不拋棄任何人;也善於保護萬物,從不棄置任何東西。
  • 這就是光明智慧的體現。
  • 善良的人是品行不好者的老師;而品行不好的人,是善良者的資源。
  • 如果不尊重老師,不珍惜資源,即使看似聰明,也只是大迷惘。這就是至關重要的智慧。

哲學意涵

  1. 無形之善

    •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讁」表明真正的善行和智慧是無痕的,不會引起對抗或矛盾,達到無為而治的境界。
  2. 包容與救贖

    • 聖人「無棄人」「無棄物」,體現了道家對萬物的包容和救贖精神。即便是平凡之人或無用之物,也有其價值。
  3. 師生關係的互補性

    • 善人與不善人互為師資,強調了學習與成長中的相輔相成,沒有絕對的高低之分。
  4. 尊師重道

    •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提醒人們應珍惜教育與成長的機會,否則即使聰明,也終究迷惘。

總結

  • 本章在三個版本中表述完全一致,完美詮釋了道家「無為」「包容」與「和諧」的智慧。
  • 它強調真正的高明來自無痕跡的智慧和對人事物的包容,提醒我們尊重自然規律,珍惜學習資源,達到真正的明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