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聖人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2017年11月8日 星期三
(轉貼):量子力學與心靈的探討
量子力學與心靈的探討
陳俊霖
交通大學光電工程博士
量子力學的哲學觀隱含著深邃的心靈世界,
而呈現出「一毫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的華嚴世界。
摘要:
在一般人根深蒂固的觀念裡,總以為外在的事物與觀察者是互相獨立,彼此毫無關係的,如日月星辰的運行與我們有沒有觀察它們無關,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觀察與否而停止運動。所以廿世紀初以前,西方的科學家都認為這個宇宙是一個客觀而獨立的系統,不會因為任何人的觀察而有所改變。直到1925年量子力學問世之後,這個觀念才逐漸的鬆動。原因是以前物理學所研究的對象都是我們的感官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如行星的運行軌道或棒球的飛行路線等。可是隨著科技的進步,量子力學所要研究的對象已經超越我們的感官所能覺知的極限,如電子已經小到我們的肉眼無法看見,也就是說我們「看不見」我們想要看的「對象」,因此原先根植於我們心中的一些觀念便面臨了挑戰。量子力學解釋事物的這套說法,不僅使大部分的人感到困惑,甚至於連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都感概地說:「我的腦中懂得量子力學,但心中卻不懂」。
量子力學真的那麼難懂嗎?其實不然,量子力學之所以讓許多人無法接受,乃在於人們過度執著以往的成見,總認為「被觀察之事物」與「觀察者」可以分開,甚至於不承認「心靈」的存在,因此無法從此一自我設限的桎梏中解脫,並產生了一連串的矛盾與困擾。有鑑於此,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藉由科學上一些例子的探討,使大家認識到「心靈」在科學上的主導地位。
一、前言: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現象,在一般人的看法中都認為這些現象都是相當真實而且可以被我們所確定的。例如:我們可以確定棒球飛行的運動路線;小孩子可以確定他手上的那顆彈珠到底是從那一個裝彈珠的筒子中拿出來的;所有的東西都是持續而確實地存在,不會一下子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現……等等。然而如果我們將目前日常生活的這個世界縮小成一億分之一或更小,也就是量子力學所要描述的量子世界,那麼一些非常奇特的現象便可能會發生了:棒球可能一下子飛到左外野,一下子又飛到右外野,它的飛行路線根本無法確定,所以讓外野手們疲於奔命;小孩子不僅不能確定他手上的彈珠到底從那一個筒子裡拿出來,甚至於他也許會為眼前的玩具突然消失又突然出現而迷惑不已。這些現象乍聽之下簡直匪夷所思,且荒誕怪異,但也正因為自然界中存在著這些現象,才使得這個世界變得多彩繽紛,到處充滿著盎然的生趣。為什麼會發生這些奇特的量子現象呢?歸究其原因,乃是在於這些現象的發生與觀察者的意識相關連,也就是說如果要能完整的瞭解這些現象,我們就不可能將觀察者排除在外。一件事物發生的過程中,觀察者必須參與其中而不可能置身事外;而且當觀察者本身的看法有所改變,所觀察到的現象也會跟著起變化,這正與佛經上所講的「萬法唯心造」不謀而合。再者如果我們進一步探討電子與它所處的時間與空間的關係時,就會發現物理學上所講的「真空」其實並不是一無所有,反而是無奇不有、似幻似真,從這裡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佛經上所言「真空妙有」的說法,以下就舉一些物理學上實際的例子來說明。
二、電子運動軌跡的探討:
在臺灣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看過棒球比賽,在比賽中投手常投出各種變化球來對付打擊者,這些球路變化多端,如下墜球、上飄球、各式的曲球等,但不管投手的球路多麼犀利,他們所投出的球都有很明確的運動路線,這是大家都可以很明顯看到的(不管是直接用眼睛看,還是看慢動作重播)。如果現在把棒球縮成有如電子一般的大小,當這些電子由電子槍中「投出」時,會是什麼樣的情形呢?為了能較清楚的解釋這種微觀的量子現象,這裡採用了美國理論物理學家費因曼(Richard Feynman)的說法,如圖一所示:我們先在牆上開A和B兩個狹縫,在牆的前面放置一部投球機S,並開動它,使它持續地往牆上投球。最後在牆的後方我們放置了一個螢光幕,每當有球打到螢光幕時,就會在該處形成一個亮點,投出去的球有些撞到牆上而被彈回,有些卻穿過兩個洞口之一,直接打到螢光幕,而在該處形成亮點,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將在螢光幕上看到兩團的亮點。如果將投球機換成單色光源的話,那麼在螢光幕上會顯示不同的圖樣,我們將會看到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如圖二所示。
圖一:棒球經由投球機S投出,穿過A和B兩個狹縫而在螢光幕上形成兩團亮點。
圖二:當S換成為光源時,在螢光幕上會形成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
比較圖一與圖二,我們可以知道圖一兩團的亮點代表粒子的性質,而圖二明暗相間的條紋代表波的性質。在量子力學問世之前(約一九二五年以前),波和粒子兩種觀念是彼此互不相容的,換言之不是粒子就是波,不是波就是粒子,不容許有含糊不清的地方。但是現在如果位於S處我們換成一具電子槍的話,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我們在螢幕上竟然得到了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假如我們認為電子是粒子的話,照理我們只能看到如圖一兩團亮點,不可能看到如圖二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既然看見了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意味著電子不是粒子而是波。現在我們可以控制電子槍的發射速率,使得電子槍每次只能發射一個電子,然後在螢光幕上將看到一點一點的亮點,隨著時間的流逝,螢光幕上亮點的數目也愈來愈多,最後也得到了圖二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
從整個實驗的過程看來,電子打在螢光幕形成一個個的亮點,這代表電子是粒子而不是波。可是如果是粒子的話,就不可能產生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是不是當一個電子通過A和B兩個狹縫時,會自動一分為二,然後這兩部分會像波一樣互相干涉,等到通過雙狹縫之後又復合為一,而在螢光幕上形成一個亮點,這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你能想像一個棒球經投手投出會分成兩個,最後又合成一個落入捕手的手套裡?為了檢驗電子是否真的分裂,我們可以在A和B分別裝上兩個偵測器,當電子通過A狹縫時,A處的偵測器便會作響;通過B狹縫時,B處的偵測器也會作響;如果一個電子真的分裂為二而同時穿過A和B兩狹縫的話,那麼AB兩處的偵測器就會同時作響。現在把偵測器裝好後重覆上述的實驗,我們將會發現偵測器不是A響,便是B響,但A、B兩處不會同時作響,因此我們可以斷言電子不會分裂。但是此時也發生了一件怪事,原先螢光幕上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卻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兩團亮點,這下子電子又從波變成粒子了,實在是相當奇怪,電子怎麼一下子是波,一下子又是粒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現在我們必須仔細地反省檢討,是否在上述的實驗現象中我們忽略了些什麼,才會陷入此一互相矛盾的結果中呢?原因乃在於我們忽略了觀察者的重要性,一個事件的發生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即「被觀察的事物」和「有觀察能力的人」,兩者缺一不可,否則無法成為一個發生的事件。讓我們先檢討「粒子」這個概念,所謂的「粒子」就是具有很明確的形象,它會占據空間中某一個位置,而且當它移動時,會有一條清楚的運動軌跡。但這裡所談到的「很清楚的運動軌跡」這個概念必須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條清楚的運動軌跡必須被我們看到或用其它的儀器偵測到,如果不能被我們看到或偵測到的話,「粒子」這個概念將毫無意義,「波」的概念亦是如此。
現在回到電子這個主題上,由於電子實在太小了,所以我們無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因此我們如果問:「電子從電子槍發射後到達螢幕前的這段距離,到底是波還是粒子?」這個問題在這裡是無意義的,因為波或粒子的概念只有在電子能夠被「看見」的前提下才成立,既然在這段過程中電子無法被「看見」,因此波或粒子的概念在此無法適用。那麼在前面的兩個實驗中,我們為何在螢光幕上會看到波和粒子所表現的行為呢?我們仔細回想一下,當我們在牆上挖出A和B兩條狹縫時,我們已經「設計」了一個想要觀察波的干涉的實驗,也就是電子已經預先被我們設定成波了,因此我們得出了典型明暗相間波的干涉條紋。當我們在A和B裝上偵測器時,整個實驗又被我們「設計」成想要觀察電子的粒子性的實驗,因為想要知道電子到底是由A還是B穿過牆時,就必須先具備粒子的概念,因此在螢光幕上看到典型的粒子行為──兩團亮點,也就不足為奇了。哈哈!原來折騰了老半天,我們竟然被自己騙了!所有的矛盾和衝突竟然是自己所編造出來的,只是我們不自覺而已,只要明白了這一點,那麼量子力學也就不會令人感到玄之又玄了。
現實的生活經驗中,我們總認為外在世界各種事物的發生與我們自身的看法無關,日月星辰的運轉不可能因為我們看與不看而有所改變,因此一般人的看法都認為外在事物的發生與觀察者完全無關,但由上述電子穿過雙狹縫的實驗中,我們發現到事物的發生不僅與觀察者有關,而且幾乎是被觀察者一手所操控。原來每個人都是戴著「有色的眼鏡」在看這個世界,所以當我們看到外在事物的發生,其實它隱含著我們內心世界的一些看法,只不過是大部分人的心都不夠細,以致於無法察覺而已,這個情況正好反映了佛經上所講「相由心生」、「萬法唯心造」的概念。由以上的說明,使我們瞭解到當日後我們觀賞棒球比賽,看著投手投出一記漂亮的變化球時,我們必須警覺到這記變化球之所以有著優美弧度的運動軌跡,其先決條件在於我們能夠看見它;假如把棒球縮成電子一般的大小,以致於用肉眼無法看見,這時就沒有所謂的「球的運動軌跡」,當然也就沒有變化球的概念,所以再次的提醒各位「不要被自己的眼睛給騙了」。
圖三:電子由S點出發,可以各種不同的路徑到達D點。
接著我們再討論一個問題,如果在電子雙狹縫干涉的實驗中將牆整個拆掉,也就是討論如圖三電子由S點出發到螢光幕上某一點D的運動過程,現在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發生了!記得我們前面不是說過此時「電子的運動軌跡」的概念已經不適用了,可是費因曼教授提出了另一個看法,那就是此時電子是以任意的軌跡運動,而由S到D的機率就由連接S、D兩點這些無限多的軌跡它們的機率相疊加干涉而合成的,當S、D兩點之間擋著一座有著雙狹縫的牆時,這些無限多的軌跡大部分都被牆擋住,只剩下一小部分的軌跡能到達D點,因此呈現出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當我們在A和B再裝設偵測器時,能到達D點的軌跡更少了,所以呈現出兩團亮點,原因是前者我們將A和B視為一體,所以容許同時通過A和B的軌跡到達D點;而後者A和B已經可以分別了,所以不能視為一體,因此將會少掉前面所說這些部分的軌跡。好!現在我們又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量子力學所說的「沒有軌跡」,正好等於「任意的軌跡」,這正是《金剛經》的標準句型:「所謂X,即非X,是名X」,所以只要能夠體會「電子的軌跡,即非軌跡,是名軌跡」,就能掌握住量子力學的精義。
三、全同粒子:
假設現在眼前有兩個形狀完全一樣的彈珠,縱然這兩個彈珠在外觀上完全一樣,可是我們仍然可以分辨那一顆彈珠在左邊,那一顆彈珠在右邊。如果把兩顆彈珠換成兩個電子會如何呢?此時我可以拿出其中一個電子,但卻分不清到底拿到的是兩個電子之中的那一個?原因是在這種情形之下,由於我們看不到電子,所以左右的概念在此已不適用。換言之,在這種狀況之下,左邊和右邊是無法分別的,所以稱為「全同粒子」(註一)──以上這個例子又說明了觀察者地位的重要性。
接著我們舉一個很有名的詭論再加以探討,這是由理論物理學家薛丁格(Erwin Schrodinger) 提出的「量子貓詭論」。如圖四所示,把一隻貓放入一個黑箱子裡面,在箱子裡放有盛著毒氣的瓶子和放射性的物質,當有放射性衰變發生時,便會觸動開關將毒氣瓶打破而立刻將貓毒死。由於放射性衰變本身是一種量子過程,所以只能用機率的概念來描述。譬如說某一種放射性物質的半衰期是一分鐘,意思是說如果我們將這種放射性物質的一個原子放入黑箱之中,那麼過了一分鐘後,貓被毒死的機率是50%。現在我們將一切裝置安裝妥當,把貓放入黑箱中,並蓋好蓋子。
現在問題來了!由於我們從外面根本看不到箱內的貓是死是活,要知道貓是死還是活,只有打開箱子才能知道。
圖四:薛丁格的「量子貓」和其實驗裝置
問題是蓋上蓋子後,貓究竟是死是活?照平常的經驗,「死」和「活」是兩個互相對立的現象,絕對不可能出現「半死半活」的情況,所以蓋上蓋子,過了一分鐘後,我們實在不能說:此刻貓的狀況是「50%活和50%死」。既然這種說法不能成立,那麼實際的情況應該是如何呢?現在我們試著來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能夠分辨貓的死活?原因是我們的意識在作用,所以打開蓋子時,我們很容易辨別貓的死活;當把蓋子蓋上時,我們意識的作用被截斷了,所以這時無法判別死活。因此問題的癥結不在於如何分辨貓的死活,而在於深入去探討是誰在分辨貓的死活?在這裡舉一個相關的公案做為參考:
《六祖壇經》〈自序品〉:「因二僧論風旛義。一曰:『風動』,一曰:『旛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這裡我們可以將這個公案改為「不是貓死,不是貓活,仁者心動」。
四、真空的本質:「一無所有」等於「無奇不有」
在第二節中我們談到電子運動的情形,但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似乎忽略了某些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電子運動的背景──真空。好比我們坐在課堂上看黑板上的字,往往我們只注意黑板上的字,而忽略了黑板的存在。在這個例子中,電子就好像黑板上的字,而真空就像整塊黑板。真空不是一無所有嗎?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呢?但回想在第二節中我們得到的結論:「沒有軌跡」就等於「任意的軌跡」,因此「一無所有」是不是意味著「什麼都有」呢?相信大家在知道答案之後,一定會大吃一驚!現在讓我們一步一步的來揭開謎底吧。
我們都知道電子運動時會感應一些電磁場(按科學的術語稱為「光子」),所以當電子運動時可能在A點放出一個光子,然後在B點將此一光子吸收回來,如圖五(a)所示(注意:我們在圖五(a)上畫出電子的軌跡乃是權宜之計,要記得「軌跡」即「非軌跡」,不要上當噢!),由於我們無法在電子運動的過程中,隨時盯著電子看它是否會放出光子,因此圖五(a)的過程是容許的。既然電子可以放出一個光子,那麼也可以放出二個、三個……乃至無限多個光子!圖五(b)代表著這些過程。
圖五:(a)電子的運動過程中在A點放出一個光子,隨後在B點將光子收回。
(b)電子在運動中其它各種可能發生的過程。其中直線代表電子的軌跡,波紋~~~~~代表光子的軌跡。
(b)電子在運動中其它各種可能發生的過程。其中直線代表電子的軌跡,波紋~~~~~代表光子的軌跡。
圖六:光子在運動中各種可能發生的過程
再來談到光子,光子在運動的過程中可以突然分解成電子和反電子對,隨後電子和反電子對再復合成光子,圖六代表光子在運動中可能發生的各種過程,所以描述真正電子或光子的行為,就是把圖五和圖六這些無限多的圖形全部加起來所得的結果。何以會有圖五和圖六這些複雜且變化多端的過程,完全是由電子或光子與真空發生交互作用而引起的;甚至於電子或光子可以從真空中突然產生,如圖七(a)所示。在某一時刻於A點會突然產生電子和反電子對以及一個光子,隨後電子、反電子對和光子又在B點互相湮滅,甚至於如圖七(b)這麼複雜的結構都可能忽然出現,但一下子又復歸於無。在圖七(a)和(b)的電子、反電子對和光子都是憑空出現的,真真正正的「無中生有」,因此這個例子可以讓大家深深體會到「無」的威力吧!
圖七:(a)最簡單的「無中生有」的過程
(b)更複雜的「無中生有」的過程
(b)更複雜的「無中生有」的過程
也許大家會認為以上所講的都只是憑空臆測,根本毫無根據,現在舉一個真正由實驗所證實的例子,來驗證以上所言不假。我們都知道電子就好像是一個小磁鐵,具有磁力,我們稱為「電子的磁矩」。就某一個單位而言,如果不考慮真空所引起的效應其大小為1,可是實驗值都超過1,如果我們考慮圖五和圖六由真空引起的效應,以下我們列出目前最好的理論值與實驗值做比較:
理論值 = 1.00115965246±0.00000000020
實驗值 = 1.00115965221±0.00000000003
理論與實驗兩者符合的精確度竟然達到小數點以下第九位,相當於只有十億分之一的誤差,所以以上所講的不是空談,而是經過很嚴格的實驗所驗證過的。
接著我們來探討「真空」為什麼有這麼奇怪的性質呢?原因乃在於「真空」之所以稱為「真空」,就是因為它具備了「不可測量」的性質,也正因為「真空」不可測量,也就是思議所不能及,所以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
(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人所說的「沒有」或「無」是能夠被意識所認定的;但這裡所謂的「真空」是思議所不能及,意識在此無法運作。兩者之間微妙的差異,值得大家細心的體會。)
在這裡我們發現物理學的「真空」同時具備「妙有」的特性,與佛經的說法相當接近。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楞嚴經》:「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量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
因此如果把量子力學的觀念推廣到「真空」的情況時,我們將會發現一切的物質竟然可以從「無」中產生,虛無的「真空」居然不是一片死寂,而是活力無窮,變幻莫測,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而這一切竟然與我們的心靈有密切的關連!
五、結語:
本文由量子力學的觀點出發,探討外在事物與心靈相互間的關連,當我們由感官可以覺察的日常生活的世界中,逐漸走入微觀的量子世界時,我們發現原先能夠覺察外在事物的能力突然失去作用,這個情形類似禪宗所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換個方式來講,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感官都有和它相應的對象,以便讓我們能夠認知,如眼能見色,耳能聽聲,鼻能嗅香……等等;當外在的這些事物不能被我們的感官所覺察時,我們的意識因失去對象而無法運作,但同時卻開展出更廣大的另一片天地,就像「沒有軌跡」等於「任意的軌跡」、「一無所有」等於「無奇不有」……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會發生一樣。
最後,必須要提醒大家的是:以上所講的只是一種方便的說法而已,就好像是指著月亮的手指而已,這些說法並不能讓我們看見真正的「月亮」。前面所講的如「電子沒有軌跡」和「真空」等等還不是很徹底的「無」,我們仍然具有「電子」和「時間─空間」的概念,就佛法的立場而言,仍然是不了義的,要想真正體會到佛法要講的「空」,就只有努力修行才可能達到。因此本文只能算是初級介紹性的文章,希望提供不懂科學的人對於「科學」與「心靈」之間的關係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同時也提醒從事科學的研究工作者,不要忽略「心靈」的重要性。
註一:「全同粒子」的概念,可以由能量的測量中發現多出了「交換能量」的實驗結果獲得證實。
參考資料:
1.梁乃崇教授著《圓覺宗 金剛經講義密解》,圓覺出版社。
2.梁乃崇教授著《攝心內證的方向》,新竹明星諾那精舍。
3.梁乃崇教授著《無分別與對稱性》(「第一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
4.Richard P. Feynman “ The Strange Theory of Lightand Matter”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
5.王守益教授著《物理與佛學》,慧炬出版社。
6.Gray Zukav 原著,廖世德譯《物理之舞》,方智出版社。
7.Peter Coveney & Roger Highfield 原著,江濤、向守平合 譯《時間之箭》,藝文印書館。
1.梁乃崇教授著《圓覺宗 金剛經講義密解》,圓覺出版社。
2.梁乃崇教授著《攝心內證的方向》,新竹明星諾那精舍。
3.梁乃崇教授著《無分別與對稱性》(「第一屆佛學與科學研討會」論文集)。
4.Richard P. Feynman “ The Strange Theory of Lightand Matter”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5。
5.王守益教授著《物理與佛學》,慧炬出版社。
6.Gray Zukav 原著,廖世德譯《物理之舞》,方智出版社。
7.Peter Coveney & Roger Highfield 原著,江濤、向守平合 譯《時間之箭》,藝文印書館。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2017年10月18日 星期三
超然臺記-蘇軾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爲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餘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蔽採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餘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爲苟全之計。
而園之北,因城以爲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餘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爲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彼遊於物之內,而不遊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鬥,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餘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蔽採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餘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爲苟全之計。
而園之北,因城以爲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
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餘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於物之外也。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2017年10月15日 星期日
2017年10月13日 星期五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2017年9月14日 星期四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2017年7月7日 星期五
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
轉貼:天機盡泄:深度解讀《封神演義》
天機盡泄:深度解讀《封神演義》
http://www.ntdtv.com/xtr/b5/2017/05/20/a1325135.html
- See more at: http://www.ntdtv.com/xtr/b5/2017/05/20/a1325135.html#sthash.I0JJqmQD.dpuf
http://www.ntdtv.com/xtr/b5/2017/05/20/a1325135.html
天機盡泄:深度解讀《封神演義》
作者:炎黃子孫
紐約時間: 2017-05-20 05:36 AM
悠悠萬事迷雙眼,千載輪迴憶盛唐。
漢家文化武穆魂,炎黃子孫心激蕩。
三教陵夷馬教興,亂象紛紜人迷茫。
大劫將至善者醒,神佛喚你回故鄉……
現在中國大勢可以稱之為新《封神演義》,很多朋友問“優曇婆羅花,3000年一開,那3000年是什麼時候?”。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3000年前就是“文王推演周易,武王伐紂”的時候,在3000年之前更久遠的時代是叫做先天八卦,3000年前變成後天八卦,而周文王把後天八卦推演出來,因為是周文王推演的易經,所以叫做周易。
現在又過三千年,八卦的方位將改變,成為未來八卦,這是後話。此文寫得很好,望認真看看。
《封神演義》是中國古代一部神魔小說,可以跟西方的《魔戒》三部曲媲美,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它不僅僅是一部神魔小說,又不同於四大名著,自從明朝問世以來,家喻戶曉,路人皆知,這部以商滅周興為背景,涉獵神、魔、人、妖、佛、道種種元素的小說,融戰爭、志怪、景物、人物、情感、詩詞歌賦描寫為一爐,值得後人玩味與欣賞。今天,從修行者的視野,再對這部小說作一番解讀,以便世人更深刻的認識古老的神傳文化和其中的內涵。
一、作者是誰
有幾種說法,有說是明朝許仲琳,有說是一陸姓的道家修行者,從筆者的角度看,具體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書的作者需要具備相當多的道家學識和修養,才能寫出這樣內涵豐富,才情並茂,栩栩如生,雅俗共賞的小說。這是中華神傳文化繼承和傳頌的一種方式,即有着深厚文化底蘊的修行者或者是文人,通過這種通俗文學的方式,以歷史為基礎,寫作出教化人心,明晰善惡,弘揚正氣,追根隨源,影響深遠的佳作來。正所謂:以文載道。
二、王朝變幻,以此為范
商紂亡周武興的歷史,是上古文明的一個重要時代,其中的善惡對立,人神位次,新舊更替,劫運天數,尊卑貴賤,王侯沿革,因緣際會,相對五千年中任何一次王朝變幻,都更典型和突出,都更值得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可以說是絕佳範本,歷史經典。
而更深層次的思考是:人神妖魔恰逢劫難,上古之人從淳樸到文明,從治理到離亂,從太平到殺伐的過程中,每個生命都需要在綱常倫理迷失的環境和現實中,做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為自己,為族親,為一方百姓,為祖先後代,善惡交織,正邪混雜,以什麼的邏輯和理由,作出什麼樣的選擇,演繹出什麼樣的結果。由人到神,由神到妖,由天到地,由朝歌到西岐,由王侯到漁樵,由山野到海島,由紅塵到世外,誰也不能在外,主動或者是被動的,選擇背後的因果,因果過程中的善惡矛盾,正邪博弈,或者是衝動,或者是猶豫,或者是迷茫,或者是決絕,每個生命的態度直接或者是間接的決定了自己的將來。
一部《封神演義》,背後多少緣由,傳奇中的典範。
三、無道者必不敬神
千秋之世,道德為尊,商朝承載成湯之道德,成湯能求賢於伊尹,網開生靈於一面,寬仁大德,救生護命,風調雨順,傳位六百年。商紂王托梁換柱,力大無比,文有商容、比干、趙啟,武有太師聞仲,黃飛虎,三宮皇后賢良淑德,四大諸侯威震八方。本來是可以創造一個盛世的條件,紂王卻是個無道者。
無道者必不敬神。上古時代,人都敬天地,敬鬼神,守道德,守人倫,女媧氏為中華始祖之神,商紂竟然能生褻瀆之意,從而觸犯神靈,種下因果,因色慾之心招來了千年妖狐,被迷住本性,失去江山社稷。
《封神演義》開篇,講了一個無道者(商紂)不敬神,警鐘長鳴。所有無道的開始往往是不敬神,不敬神則縱慾失德,種下了滅亡的前因。
四、人和修行人共處一世
上古時代的人,因為道德水準高,民風淳厚,相信神的教誨,神道奇蹟就會相應的展現給世人。中華文化始創於道家,修行者在當時得到廣泛尊重。從紂王接見雲中子,可以看出天子慕道,聞太師在截教中修行過,黃飛虎,張桂芳,崇黑虎,張奎,武將諸侯多有高人異術,與世外修行者有密切的聯繫。陳塘關守將李靖與西崑崙度厄之人學道,長子金吒拜五龍山文殊廣法天尊為師,次子木吒拜九宮山普賢道人為師,哪吒拜干雲山太乙真人為師,大根基的孩子往往有道家師父找徒弟,進山勤修苦煉,有出世修成道德神仙的,有學成輔佐君王的,有隱逸民間修身養性的,這在當時的商朝,是普遍的風尚,從教育、用兵、技藝、選拔人才、民俗、制度,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商末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半神半人的文化,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的歷史,存在於當時人的現實生活中。
商朝的滅亡,預示着上古人與修行者共存的時代結束,主要原因是世人的整體道德下滑,需要一種適應新時代的文化和規則產生,一次次這樣的變革,一直走到了今天,歲月久遠,世人還以為那是虛構的神話。
五、商紂為何狠毒兇殘
商紂力敵萬夫,屠熊搏虎,有蓋世雄才。為什麼能兇殘狠毒絕冠古今?因為被千年妖狐迷住本性。
所謂:縱慾者招魔。妖魔不是憑空生,而是源於商紂無限放縱人的魔性,縱色慾之心,褻瀆神靈,制炮烙之刑止諫諍口,殺妻誅子滅人倫宗廟,設蠆盆吞宮人肉,殺諸侯失信天下。造露台斂天下資財,欺辱臣妻無廉恥心,以玩賞娛樂殘虐生命,剔孕婦之胎,割童男腎命作羹湯,絕萬姓嗣脈。
君王享人間富貴之極,需守君德,踐人倫,護生命,遠色慾,納忠言,知廉恥,節資財,敬天愛民,順承天意。商紂反其道而行,最後喪家失國,焚屍滅跡古荒台。
商紂集古今罪孽,為後人留下千古借鑒。人不可行惡縱慾,逆天理,滅人性,君王更需守此。惡貫如商紂,最後招來妖魔。
世人敗德縱慾,妖魔必重來。
六、人神誰敢輕誓言
申公豹本是崑崙修行之士,因嫉妒心而挑撥截教和闡教,在師尊面前立下重誓,違背誓言填北海之眼。殷郊、殷洪是紂王之子,負崑崙道家救命之恩,忘殺母慘痛之恨,不聽師尊苦心囑託,逆天而行,助紂為虐,殷郊、殷洪雙雙立重誓,而兩人卻都受申公豹挑撥,最後違背誓言,一個太極圖上化飛灰,一個夾于山下受梨鋤。
一部《封神演義》,就有多處立毒誓不兌現誓言,難逃因果的故事,後人在誓言面前需要再深思。
天神如此,何況是人。
七、人身難得
截教、闡教紛爭源於有道摧無道,應一千五百年人神之劫,商天數已盡,周武當興,而上界分歧的關鍵可能還有動物能否修成正果。
截教門人多有動物修行,得天地靈性,然而動物不能修成正果,恰逢劫數,很多截教門人不能守住心性,被打回原形,千年道行毀於一旦。
烏雲仙化為金鱉被西方准提道人釣往西方八德池,虯首仙被打成青毛獅子成為文殊廣發天尊的坐騎,靈牙仙被打成白象被普賢道人所收,金光仙被慈航道人打回金毛犼,龜靈聖母被打回烏龜的原形,等等。
野畜類也有修練有成者,梅山有七怪,他們是白猿、豬、羊、牛、狗、蛇、蜈蚣等七種畜類,修練而成。而正因為動物不能修成正果,他們才會在武王伐紂時,耐不住寂寞,出山求功名,一場大戰,七怪被誅殺。
動物不允許修成正果,即便修持千年,總有劫難。通天教主、元始天尊、老子和西方教主大會萬仙陣中,天數使然,也應了動物不能修成正果的天理。
上天悲憫,修行不易,根基不一,道行有深淺,各有歸宿。三大士收三坐騎後大興釋教,孔宣大明王等隨准提道人去西方世界,封神榜上有名者,歸路不一,以慰苦修。
千百年來,得人身難,動物修成正果不允許,封神榜中用多少生命的故事給了人們一個形象的詮釋。
八、申公豹的嫉妒心
申公豹認為姜子牙道術不如他,無名生出嫉妒之心,嫉妒子牙能去封神,他神通廣大,他為什麼不能。就是因為這顆心,開始戲弄姜子牙,被南極仙翁懲罰,不思悔改,不斷挑撥截教闡教之間的矛盾,導致無數修行之士死於商周之殺伐。發毒誓,違誓言,最後被填北海眼。
《封神演義》中的劫難定數,有一個起因就是申公豹的嫉妒之心。可見修行者的嫉妒之心,多麼可怕,是導致無邊罪惡的一個開始。
古人用申公豹之心警惕修行者的嫉妒,不去嫉妒之心,修行絕對不能得正果。
九、殷商仁臣的精神
箕子為奴,比干諫而死,微子去之,這就是所謂的殷商三仁,古人為什麼要對殷商三個舊臣的精神讚賞不已,這就是中國古人的重社稷,重祖先,重家國,重文化的倫理和觀念。
君王制講家即是國,國即是家,家國昏亂敗亡時,必有君王逆天害人,喪德亂性,失政寡助,而作為皇族貴胄,他們的選擇又應該是什麼?
殷郊和殷洪兄弟倆助紂為虐,助父王也是助惡,同樣有比干,微子,箕子幾種選擇。微子是紂王的兄長,屢次進諫無果,遠離紂王,後武王滅周,保留了商的血脈,微子成為諸侯國宋國的國君。箕子是紂王的叔父,性耿直,有才能,屢諫紂王不聽,不忍離國遠去,披髮佯狂為奴,歸隱鼓琴而自悲。後武王問道箕子,箕子留下《洪範九疇》,帶殷商舊臣伍千人東渡朝鮮,帶去了先進的中原文化。比干為紂王的叔父,輔政重臣,見紂王無道強諫,惹怒紂王,要見聖人七竅玲瓏心,被剖心慘死。
殷商三舊臣,國破家亡時,一個留血脈,一個留文化,一個以死諫君,都是因為他們忠於自己的祖先,忠於先王的道德,忠於王道的文化,三種態度,三種選擇,留下了中華民族古老的家國思想,保存了一個逝去的王朝的寶貴精神。
十、法器、坐騎和道術
黃飛虎坐騎五色神牛,姜子牙坐騎四不像,聞太師坐騎黑麒麟,哼哈二將坐騎金睛獸,雲霄仙子和龍吉公主坐騎青鸞,趙公明坐騎黑虎,道德真君的坐騎雲霞獸。
姜子牙有法器打神鞭,杏黃旗,哪吒腳蹬烽火輪,手執乾坤圈,趙公明用定海珠、縛龍索,瓊霄、碧霄、雲霄娘娘有混元金斗和金鉸剪,金吒用遁龍柱,接引道人有十二品金蓮,接引寶幡,通天教主有六魂幡,誅仙劍,女媧娘娘有江山社稷圖,陸壓有釘頭七劍書,廣成子有番天印,赤精子有陰陽鏡,燃燈道人有乾坤尺,靈柩燈,韋護有降魔杵。等等。
《封神演義》中的道術讓人眼花繚亂,三頭六臂、八九玄功、五行遁術、奇門遁、五色神光、千里眼、順風耳,等等。
歷史任何一部神魔小說,哪部小說能有如此瑰奇,神異的想象力,能將神仙世界的法器、坐騎、道術描寫的這樣詳盡和多彩,不僅僅是文人想象的問題,還需作者具備很深的道家學識和素養,才有可能寫出這樣的器物和功能,讓中國人對這些修行界神秘的術語耳熟能詳,將豐富的神傳因素留給後人,給最後的時代留下必需的文化。
十一、中華是眾生首先選擇的土地
世界上任何一部書籍,沒有表達過這樣的內涵:古老的中華文明,淵源流長,滄桑久遠,人神眾生,天地各界,來凡塵的首選之地是中華,之後轉生到世界各地,奠定人類的道德文化。而古代的書籍中,只有在《封神演義》中出現過類似的描述。
拘留孫入釋教成佛,文殊廣法天尊后成佛教文殊菩薩,普賢道人後成普賢菩薩,慈航道人後成觀世音菩薩,西方教主收孔雀大明王,長耳定光仙,諸多與釋教有緣之士,等等。
商周更替,正邪難分,截教闡教之爭致使道行高深之士遭殺身之劫,有緣者不在封神榜上,與西方教結緣,繼續修行。
學佛者,學道者,諸多法門,可學道後入佛,同樣,學佛者亦可以入道,要看緣份,要看自己的選擇。東方文明早於西方文明,很多有緣之士,紅塵之人,先在中華結下緣,後在西方成就功業。
封神榜里的故事,真實性不論,卻透露出獨特信息,中國這片土地,歷史久遠,人口眾多,山川壯麗,神傳文化最系統,最豐富,為眾生的首選之地,或許還隱藏更多更多不為人知的天機!
十二、古樂與道通
古琴為先皇伏羲所創,依鳳凰身形而制,以長度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最初有五弦,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文王后為吊長子伯夷考而增加一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加了一弦,所以,古琴有稱“文武七弦琴”。
伯邑考為文王長子,西歧幼主,父親被拘朝歌七年,明知天數,盡臣子之忠孝,不顧眾臣勸阻,見紂王獻寶替父王“贖罪”。
伯邑考善古琴,世上無雙,丰姿俊雅,引得妖狐起色心,命伯邑考傳琴,伯邑考談樂道。內外五行,六律五音,左手龍睛,右手虎眼,按宮商角征羽,又有八法:抹,挑,勾,剔,撇,托,打,摘。有六忌:聞哀,慟泣,專心事,忿怒情懷,戒欲,驚。七不彈:疾風驟雨,大悲大哀,衣冠不整,酒醉亂性,不潔進穢,無香近褻,不知音近俗,遇此皆不彈。
伯邑考一番話,談到了古琴中的手法,音律,環境,心態,修養,反映出古人通過樂道以修身,通過樂道以怡情,通過樂道而學禮,禮樂教化,音樂、古琴可以作為修身的工具。
伯邑考以音拒色誘,以歌薦君王,盡子孝,盡臣忠,甘願被剁成肉醬。後世伯牙與鍾子期奏高山流水,晉嵇康赴刑場奏廣陵散,高漸離以琴和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等等。
正是:幾曲古琴聲,多少悠悠意。
十三、崇黑虎大義滅親
崇黑虎是商朝四大諸侯王崇侯虎的弟弟,崇侯虎作為商朝重臣,紊亂朝政,蠱惑天子,殘虐萬民,盡民財力肥潤私家,忍心喪節,積惡如山。文王為民伐崇侯虎,姜子牙修書一封給崇黑虎,崇黑虎申明大義,寧肯得罪於祖宗,不肯得罪於萬民,擒兄正法,保宗廟,留崇氏血脈,保境內軍民免受刀兵之苦。
崇黑虎的行為是大義滅親的典範,忠於萬民而不忠於親,忠於萬民而不忠於君,這才是大丈夫對忠義的詮釋,有此情懷和選擇,崇黑虎才能捨身成仁,後被封五嶽正神。
十四、文王德行耀千古
封神榜中有忠臣良將,大羅神仙,異士奇人,而唯獨文王封神榜上無名,與釋教無緣,地位特殊,德行輝耀古今。
文王仁德化西岐萬民,感鳳鳴岐山,人心淳厚,路不拾遺,家不閉戶,商都三進諫,羑里七年囚,拘而演八八六十四卦,謂水之濱求賢姜子牙,留君臣千秋佳話,至死守人臣節,不伐成湯,有百子之福,近百歲而終。
文王可謂千秋一人,原來都是與眾人神結緣,一場大戲留神傳文化。
十五、殷郊,殷洪抉擇兩難
古代帝王以國為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王公貴胄,成湯殷姓子孫,逢家國劇變,作何選擇?殷氏兄弟遭遇母親慘死,父君誅殺親子,顛沛流離,受道家崑崙救命之恩,傳武藝於名山,本應順天伐罪,卻在君親富貴和天理天命之間,選擇前者。
忠於君親,不等於忠於成湯宗廟。殷郊殷洪兩兄弟背棄大忠而擇小孝,發下重誓卻敢違背,一個化為飛灰,一個梨鋤致死,應驗了因果不虛,演繹了君王之子在新舊更替,天命和親族之間的矛盾選擇,為後世人留下慘痛教訓。
十六、幾位女性證節操
姜皇后為商紂正宮皇后,受奸人陷害被剜目炮手,只要能供認誣陷之罪,就可以免受極刑之苦。而姜氏女子卻說:生平頗知禮教,怎肯認此大逆之事,遺羞父母,得罪宗社,敗壞夫妻綱常,辱門敗戶,致父親不忠不義境地,致太子不安於儲君位。即便萬剮千錘,這是生前遭孽今生報,豈可有違大義?這一段話,可見姜氏貴胄之女的教養,母儀天下的風範,順因果,敬祖先,守倫常,有愛子之心,存孝順之意,萬苦一死證清白。
賈氏為武成王黃飛虎妻子,被妲己設下圈套,紂王好色起輕佻意,賈氏怒發沖霄,大罵昏君,撞下樓台,粉身碎骨,為黃將軍全名節。
馬氏是姜子牙結髮之妻,姜子牙要去西岐渭水待君王,讓馬氏同去,馬氏以朝歌之女不去荒野之地推託,嫌貧愛富。姜子牙滅周入朝歌,位極人臣,馬氏羞愧自縊而死,死後被封窮神。
有正有反,有貴有賤,幾個女性巾幗不讓鬚眉,用生死富貴證明了夫妻之義。
十七、黃飛虎父子的猶豫
黃家七世忠良,父親為界牌關總兵,兒子黃飛虎被封武成王,妹妹為黃妃,一家為成湯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結果妻子和妹妹被逼慘死,黃飛虎一氣反出朝歌,投奔西歧保聖主。
君恩中,有名有利有情,小人理解恩義着眼於利益榮華,君子理解恩義着眼於天理道德,黃飛虎父子因感念成湯德行與恩義,夾雜着對地位,名譽,金錢,情感的眷戀,才會出現了片刻猶豫。但是,紂王荒淫酒色,殘害忠良,逆禮悖倫,殺妻滅義,黃飛虎痛定思痛,才決定存大義舍小義,為民討罪,小義是君王所賜榮華富貴和先祖舊恩,大義是為萬民和忠魂行兵討罪,取捨之中見真性,武成王一怒之下反紂王,伐紂途上,一門虎將,沙場捐軀。
武成王的選擇,為後世開天平,為忠良申正義,為王侯立楷模,可見榮華富貴迷不住真豪傑。
十八、佛家,道家,奇門
道家不等於道教,佛教不等於佛家,奇門也是修行,這樣的內涵在這部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封神演義中一氣化三清的老子,是道家之神,封神演義寫的是天上之神,八百年之後下世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的那個老子是神以人身來。
道家傳承淵源流長,女媧娘娘是神州造人類之神,三皇五帝開創史前文化,伏羲畫八卦,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黃帝和眾臣子白日飛升,大禹治水,這些人物在封神演義中都是道家之神,詮釋出一個內涵,道家不等於後世的道教。
佛家不等於佛教,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都是佛家,闡教中的慈航道人後為觀世音菩薩,文殊廣法天尊后為文殊菩薩,普賢真人後為普賢菩薩,燃燈道人後為燃燈古佛。
是不是真實不重要,小說本來就是虛構的,關鍵是通過這樣的描寫滲透出中土之地,中土之人,中土修行人與西方教的淵源關係,滲透出釋教和道家的淵源。
奇門獨立於道家和佛家,修成後為無拘無束散仙。《封神演義》中的陸壓開篇就講:不在三教中,不在極樂地,不歸人王管,不服地府中。瀟瀟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聖仙。
很明顯,封神演義揭示了一件事情,除了佛家,道家,還有奇門散仙。
修煉界的很多秘密,世人不能究其詳,卻能通過一部小說讓世人知曉。
十九、文王拘而演周易
易經為群經之首,潔凈精微,玄妙深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組成。先天八卦為三皇五帝中伏羲帝所創,相傳有夏易、商易,文王將八卦推演成八八六十四卦,這部分內容就是為後人熟知的周易。
文王與諸臣諫紂王不果,獲罪險些喪命,用數術推演應驗被赦免,囚禁在羑里,聖人順天知命,樂居羑里,軍民牽羊擔酒,夾道跪迎。聖人光照日月,普惠一方,大行教化,軍民樂業。西伯侯不怨君,不尤人,閑來無事,推演八八六十四卦,分三百八十四爻象,成就千秋佳話。
文王承傳先皇之神數,示君臣以神技,教化中原人,結緣在羑里(河南湯陰),樂天無憂,安於本分,非聖人道德所不能。
一場大戲,修行者可知,文王與眾生結緣,今世緣成在中土。
二十、長耳定光仙的清醒
長耳定光仙為截教通天教主弟子,受通天教主囑託最後搖動六魂幡,定光仙見到接引道人白蓮裹體,舍利現光,十二代弟子俱有奇光異像,不想搖動六魂幡,躲到蘆蓬下隱匿。
後來向元始天尊叩拜,認罪說:“弟子見師伯道正理明,吾師為免偏聽逆理,造此罪孽,弟子不忍使用。”這番話可以看出定光仙的根器。
定光仙在大劫數面前,能在大戰中保持清醒,能體會到道正理明,能真正的客觀,理性,明白的用真性思考,最後才免於截教弟子的難逃劫難,與釋教結緣,給自己開闢了新生和未來。
二十一、姜子牙神歸何處
封神榜給後世的人們留下諸多懸念,封神榜上各有名,那輔周滅商的最大功臣姜尚結局應該怎樣,百年之後神歸何處呢?
姜子牙入山修道,根基尚淺,不能證悟大道,修成正果,奉元始天尊之命封神,享富貴,位極人臣,與商紂得兩代輔政的聞太師有相似處。這只是我們能從封神榜這部書中知道的一層內涵,更深層次的還有:姜子牙留下垂釣渭水的佳話,開創百家之學,著《六韜》,被後人列為武經七書,著《乾坤萬年歌》,創預言書之始,成為兵家,儒家,法家,縱橫家,占卜等諸家百家之祖,被武王封為齊地之王,“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開創了影響深遠的齊魯文化。
神的安排,不是世人能揣測,有人上天成神,有人入世開創神傳文化,仕隱都在積功德,等待機緣成熟。
二十二、雲霄仙子的兄妹情
雲霄、碧霄、瓊霄三仙子修為不一,雲霄仙子修為最高,趙公明定海珠被收,到三個妹妹處借金蛟剪,三位仙子只有雲霄不想借,還規勸趙公明不要管西歧事。最後,在眾仙子的請求下,借給趙公明金蛟剪,引來了趙公明殺身之禍。
趙公明身死,雲霄還是不讓瓊霄、碧霄去,怕惹下禍端,才隨他們往西歧。三位仙子睹物思情,又看了趙公明身死慘狀,才動了情,找陸壓道人報仇。
陸壓道人與雲霄講清道理時,雲霄還能沉吟不語,雙方交手,才不能控制,最後擺下九曲黃河陣,惹來了殺身之禍,封神榜榜上有名。
雲霄仙子千年修行毀於一旦,都是源於兄妹之間的一點情,一念之間不清凈,劫難來時也難逃!
二十三、黃天化不敬師門而遭厄
魔家四兄弟是紂王討伐周師的四員大將,有法術異能,困住周師,道德真君弟子黃天化奉師命下山,初戰失利,道德真君派白雲童子救黃天化之災厄,同時警告黃天化其中的因果。
黃天化初下山,易道服吃葷,雖是不經意為之,但是已經犯下罪。所以,遇災遭厄,險些喪命。修行人不敬師門,不守戒,一定會受到懲罰,這也是因果的表現,同樣是師父對弟子的考驗和教訓。
封神榜一個小故事,表達了古人對待修行的嚴肅。
二十四、嫉惡如仇的方氏兄弟
方弼,方相商紂朝堂上的鎮殿大將軍,兩人在紂王殺妻誅子之際,挺身而出,保護兩位王子,率先反出朝廷。勇毅決絕,以致武成王黃飛虎說:“可惜文武之中,並無一位似方弼之人。”
方弼方相本是兩個莽漢,見紂王殘暴能拔刀相助,正說明了在真正的生死考驗面前,與職位無關,與權力無關,與財富無關,只看誰能出嫉惡如仇之真性,方相,方弼置生死於度外,魯莽之人卻有明晰善惡的本性。這樣的心性和境界,才會封神榜上有姓名。
截教門人擺下十絕陣,本是兩教修行之人鬥法,一個凡夫俗子方弼入了風吼陣,被萬刃所殺。面對惡神能不畏生死,即可成神。
二十五、姜子牙道紂王十大罪
姜子牙殺入朝歌,紂王面前道出商紂王十大罪。
罪之一:不敬上天,沉迷酒色。
罪之二:縱淫敗度,大壞人倫。
罪之三:不顧嗣胤,忘祖絕宗。
罪之四:炮烙忠良。斷絕君臣之義。
罪之五:殺地方諸侯,失信於天下。
罪之六:濫用刑罰,冤魂遍天下。
罪之七:妄用奢靡,窮民財力。
罪之八:不知廉恥,君欺臣妻,致貞婦死節。
罪之九:殘虐生命,荼毒百姓。
罪之十:割人腎命,絕萬姓嗣脈,殘忍慘痛。
姜子牙十篇討罪檄文,列出了王朝劫滅,惡貫滿盈時的具體標準和條件,供後來的人以史為鑒,警惕現實。
二十六、七將士肉身成聖
滅商興周的過程中,有七個立功最大的玄門之士,都是闡教元始天尊第三代弟子,即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韋護、雷震子,他們殺場克敵,功勛卓著,最後的選擇都是歸隱。
這七個人都有非凡的經歷,非凡的才能,非凡的境界,富貴、功名、爵祿,都非修行人所求,恬淡性成,賦天命來到世間,了願回山林,肉身成聖。
哪吒鬧海,蓮花身,三頭六臂,楊戩八九玄功,七十二變,李靖為天界托塔天王,金吒,木吒,雷震子的故事為千秋萬代傳頌,流下了天界,人間經典傳奇。
修行人來人間,有天賦使命,有神佛安排,人間萬苦,不辱使命者,肉身成神的七將士為後世的楷模!
二十七、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
商紂滅,氣數盡,周武王回西歧路上遇到兩位道者(伯夷,叔齊),聽說商朝已亡,拂袖而去,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
伯夷,叔奇兩位道者,念成湯道德,不能助紂為虐,一介草民,卻懷王道精神,以身殉舊朝。他們與箕子、微子、比干、商容不同,與隨箕子遠去的舊臣不同,與身死沙場的武將不同,他們只是以商民的身份選擇了死,追隨遠去的王朝和精神。忠於舊才能立新,大變革的時代,他們有存在的理由。
一朝盡,一朝來,臣子軍民各有緣,生生死死各有命,非人事能盡知,天意另有安排。
二十八、大周的王者氣象
周朝盛世八百年,中華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輝煌王朝,承上啟下,影響深遠,是一個奠基中華文化的最重要時代,展現出中華文化恢宏的王者氣象,成為後世王朝借鑒和學習的典範。
成就帝王業者,必承先人之基業,敬天,敬神,順天,愛人,守禮,節財,積累道德,文王大德,感得鳳鳴岐山,苦諫守人臣本分,拘羑里忍心性,求賢於渭水,伯夷考明知死而救父,文王天下有三而不伐紂。直到武王等來惡貫盈,兆侯齊,賢人至,兵馬足,豪傑聚,神仙助,天下歸心的天地人六合之時運,才能完成伐商紂之大業,順應天數。
武王伐紂,繼承父兄之道德,弟兄齊上陣,不俱生死,君臣一心,為殷氏兄弟命運而悲,為西岐萬民刀兵之厄而苦,商紂無道為民伐罪,敢身陷紅沙陣,非大德之君所不能為。
武王滅紂,吊炮烙蠆盆之跡,不殺商紂之子,散露台之資,發巨橋之粟,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式商容之閭,放內宮之人,祝告天地,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天下大服,萬民樂業,瑞草生,鳳凰現,澧泉溢,甘露降,熙熙皞皞,真是太平氣象。姜子牙奉天命封神,七將士肉身成聖,武王大封諸侯國,開創華夏新紀元。
大周王者氣象萬古罕有,應了天地人三才之道,開創了後世的輝煌王道。
結語:
一部《封神演義》,以通俗的形式,給人們留下經典傳奇,神仙故事,妖魔罪行,正邪對立,等等。然而,生動,典型的例證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內涵,湯武革命的正義和德行,商紂犯罪的過程和啟示,神佛人妖的秩序和常識,新舊更替中的選擇和動機,地理人文的起源和傳承,都在其中有所詮釋。
重中之重,講述了在大的變革和更替中人們選擇的善惡之理,因果軌跡,天人聯繫,神傳因素,文化傳統,為了是給將來,就是我們的時代做參照,能讓今天的世人能夠在這樣的歷史典籍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體會道理,明晰善惡,反思參考,借鑒對照,在最最迷亂和變化的時代,做出最重要的抉擇,從而闖過劫難!
說明:此文屬於轉載,但是與博主的看法基本一致。比干、微子、箕子、姜皇后、聞仲、黃飛虎、定光仙、伯夷考、哪吒、伯夷叔齊……也許現在每個人都在有意無意的效仿他們,不妨問問自己,我應該效仿哪位呢?
悠悠萬事迷雙眼,千載輪迴憶盛唐。漢家文化武穆魂,炎黃子孫心激蕩。三教陵夷馬教興,亂象紛紜人迷茫。大劫將至善者醒,神佛喚你回故鄉……
──轉自《網絡》
(責任編輯:李明心)
廣告
三教陵夷馬教興,亂象紛紜人迷茫。
大劫將至善者醒,神佛喚你回故鄉……
現在中國大勢可以稱之為新《封神演義》,很多朋友問“優曇婆羅花,3000年一開,那3000年是什麼時候?”。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3000年前就是“文王推演周易,武王伐紂”的時候,在3000年之前更久遠的時代是叫做先天八卦,3000年前變成後天八卦,而周文王把後天八卦推演出來,因為是周文王推演的易經,所以叫做周易。
現在又過三千年,八卦的方位將改變,成為未來八卦,這是後話。此文寫得很好,望認真看看。
《封神演義》是中國古代一部神魔小說,可以跟西方的《魔戒》三部曲媲美,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它不僅僅是一部神魔小說,又不同於四大名著,自從明朝問世以來,家喻戶曉,路人皆知,這部以商滅周興為背景,涉獵神、魔、人、妖、佛、道種種元素的小說,融戰爭、志怪、景物、人物、情感、詩詞歌賦描寫為一爐,值得後人玩味與欣賞。今天,從修行者的視野,再對這部小說作一番解讀,以便世人更深刻的認識古老的神傳文化和其中的內涵。
一、作者是誰
有幾種說法,有說是明朝許仲琳,有說是一陸姓的道家修行者,從筆者的角度看,具體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書的作者需要具備相當多的道家學識和修養,才能寫出這樣內涵豐富,才情並茂,栩栩如生,雅俗共賞的小說。這是中華神傳文化繼承和傳頌的一種方式,即有着深厚文化底蘊的修行者或者是文人,通過這種通俗文學的方式,以歷史為基礎,寫作出教化人心,明晰善惡,弘揚正氣,追根隨源,影響深遠的佳作來。正所謂:以文載道。
二、王朝變幻,以此為范
商紂亡周武興的歷史,是上古文明的一個重要時代,其中的善惡對立,人神位次,新舊更替,劫運天數,尊卑貴賤,王侯沿革,因緣際會,相對五千年中任何一次王朝變幻,都更典型和突出,都更值得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可以說是絕佳範本,歷史經典。
而更深層次的思考是:人神妖魔恰逢劫難,上古之人從淳樸到文明,從治理到離亂,從太平到殺伐的過程中,每個生命都需要在綱常倫理迷失的環境和現實中,做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為自己,為族親,為一方百姓,為祖先後代,善惡交織,正邪混雜,以什麼的邏輯和理由,作出什麼樣的選擇,演繹出什麼樣的結果。由人到神,由神到妖,由天到地,由朝歌到西岐,由王侯到漁樵,由山野到海島,由紅塵到世外,誰也不能在外,主動或者是被動的,選擇背後的因果,因果過程中的善惡矛盾,正邪博弈,或者是衝動,或者是猶豫,或者是迷茫,或者是決絕,每個生命的態度直接或者是間接的決定了自己的將來。
一部《封神演義》,背後多少緣由,傳奇中的典範。
三、無道者必不敬神
千秋之世,道德為尊,商朝承載成湯之道德,成湯能求賢於伊尹,網開生靈於一面,寬仁大德,救生護命,風調雨順,傳位六百年。商紂王托梁換柱,力大無比,文有商容、比干、趙啟,武有太師聞仲,黃飛虎,三宮皇后賢良淑德,四大諸侯威震八方。本來是可以創造一個盛世的條件,紂王卻是個無道者。
無道者必不敬神。上古時代,人都敬天地,敬鬼神,守道德,守人倫,女媧氏為中華始祖之神,商紂竟然能生褻瀆之意,從而觸犯神靈,種下因果,因色慾之心招來了千年妖狐,被迷住本性,失去江山社稷。
《封神演義》開篇,講了一個無道者(商紂)不敬神,警鐘長鳴。所有無道的開始往往是不敬神,不敬神則縱慾失德,種下了滅亡的前因。
四、人和修行人共處一世
上古時代的人,因為道德水準高,民風淳厚,相信神的教誨,神道奇蹟就會相應的展現給世人。中華文化始創於道家,修行者在當時得到廣泛尊重。從紂王接見雲中子,可以看出天子慕道,聞太師在截教中修行過,黃飛虎,張桂芳,崇黑虎,張奎,武將諸侯多有高人異術,與世外修行者有密切的聯繫。陳塘關守將李靖與西崑崙度厄之人學道,長子金吒拜五龍山文殊廣法天尊為師,次子木吒拜九宮山普賢道人為師,哪吒拜干雲山太乙真人為師,大根基的孩子往往有道家師父找徒弟,進山勤修苦煉,有出世修成道德神仙的,有學成輔佐君王的,有隱逸民間修身養性的,這在當時的商朝,是普遍的風尚,從教育、用兵、技藝、選拔人才、民俗、制度,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商末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半神半人的文化,不是傳說,而是真實的歷史,存在於當時人的現實生活中。
商朝的滅亡,預示着上古人與修行者共存的時代結束,主要原因是世人的整體道德下滑,需要一種適應新時代的文化和規則產生,一次次這樣的變革,一直走到了今天,歲月久遠,世人還以為那是虛構的神話。
五、商紂為何狠毒兇殘
商紂力敵萬夫,屠熊搏虎,有蓋世雄才。為什麼能兇殘狠毒絕冠古今?因為被千年妖狐迷住本性。
所謂:縱慾者招魔。妖魔不是憑空生,而是源於商紂無限放縱人的魔性,縱色慾之心,褻瀆神靈,制炮烙之刑止諫諍口,殺妻誅子滅人倫宗廟,設蠆盆吞宮人肉,殺諸侯失信天下。造露台斂天下資財,欺辱臣妻無廉恥心,以玩賞娛樂殘虐生命,剔孕婦之胎,割童男腎命作羹湯,絕萬姓嗣脈。
君王享人間富貴之極,需守君德,踐人倫,護生命,遠色慾,納忠言,知廉恥,節資財,敬天愛民,順承天意。商紂反其道而行,最後喪家失國,焚屍滅跡古荒台。
商紂集古今罪孽,為後人留下千古借鑒。人不可行惡縱慾,逆天理,滅人性,君王更需守此。惡貫如商紂,最後招來妖魔。
世人敗德縱慾,妖魔必重來。
六、人神誰敢輕誓言
申公豹本是崑崙修行之士,因嫉妒心而挑撥截教和闡教,在師尊面前立下重誓,違背誓言填北海之眼。殷郊、殷洪是紂王之子,負崑崙道家救命之恩,忘殺母慘痛之恨,不聽師尊苦心囑託,逆天而行,助紂為虐,殷郊、殷洪雙雙立重誓,而兩人卻都受申公豹挑撥,最後違背誓言,一個太極圖上化飛灰,一個夾于山下受梨鋤。
一部《封神演義》,就有多處立毒誓不兌現誓言,難逃因果的故事,後人在誓言面前需要再深思。
天神如此,何況是人。
七、人身難得
截教、闡教紛爭源於有道摧無道,應一千五百年人神之劫,商天數已盡,周武當興,而上界分歧的關鍵可能還有動物能否修成正果。
截教門人多有動物修行,得天地靈性,然而動物不能修成正果,恰逢劫數,很多截教門人不能守住心性,被打回原形,千年道行毀於一旦。
烏雲仙化為金鱉被西方准提道人釣往西方八德池,虯首仙被打成青毛獅子成為文殊廣發天尊的坐騎,靈牙仙被打成白象被普賢道人所收,金光仙被慈航道人打回金毛犼,龜靈聖母被打回烏龜的原形,等等。
野畜類也有修練有成者,梅山有七怪,他們是白猿、豬、羊、牛、狗、蛇、蜈蚣等七種畜類,修練而成。而正因為動物不能修成正果,他們才會在武王伐紂時,耐不住寂寞,出山求功名,一場大戰,七怪被誅殺。
動物不允許修成正果,即便修持千年,總有劫難。通天教主、元始天尊、老子和西方教主大會萬仙陣中,天數使然,也應了動物不能修成正果的天理。
上天悲憫,修行不易,根基不一,道行有深淺,各有歸宿。三大士收三坐騎後大興釋教,孔宣大明王等隨准提道人去西方世界,封神榜上有名者,歸路不一,以慰苦修。
千百年來,得人身難,動物修成正果不允許,封神榜中用多少生命的故事給了人們一個形象的詮釋。
八、申公豹的嫉妒心
申公豹認為姜子牙道術不如他,無名生出嫉妒之心,嫉妒子牙能去封神,他神通廣大,他為什麼不能。就是因為這顆心,開始戲弄姜子牙,被南極仙翁懲罰,不思悔改,不斷挑撥截教闡教之間的矛盾,導致無數修行之士死於商周之殺伐。發毒誓,違誓言,最後被填北海眼。
《封神演義》中的劫難定數,有一個起因就是申公豹的嫉妒之心。可見修行者的嫉妒之心,多麼可怕,是導致無邊罪惡的一個開始。
古人用申公豹之心警惕修行者的嫉妒,不去嫉妒之心,修行絕對不能得正果。
九、殷商仁臣的精神
箕子為奴,比干諫而死,微子去之,這就是所謂的殷商三仁,古人為什麼要對殷商三個舊臣的精神讚賞不已,這就是中國古人的重社稷,重祖先,重家國,重文化的倫理和觀念。
君王制講家即是國,國即是家,家國昏亂敗亡時,必有君王逆天害人,喪德亂性,失政寡助,而作為皇族貴胄,他們的選擇又應該是什麼?
殷郊和殷洪兄弟倆助紂為虐,助父王也是助惡,同樣有比干,微子,箕子幾種選擇。微子是紂王的兄長,屢次進諫無果,遠離紂王,後武王滅周,保留了商的血脈,微子成為諸侯國宋國的國君。箕子是紂王的叔父,性耿直,有才能,屢諫紂王不聽,不忍離國遠去,披髮佯狂為奴,歸隱鼓琴而自悲。後武王問道箕子,箕子留下《洪範九疇》,帶殷商舊臣伍千人東渡朝鮮,帶去了先進的中原文化。比干為紂王的叔父,輔政重臣,見紂王無道強諫,惹怒紂王,要見聖人七竅玲瓏心,被剖心慘死。
殷商三舊臣,國破家亡時,一個留血脈,一個留文化,一個以死諫君,都是因為他們忠於自己的祖先,忠於先王的道德,忠於王道的文化,三種態度,三種選擇,留下了中華民族古老的家國思想,保存了一個逝去的王朝的寶貴精神。
十、法器、坐騎和道術
黃飛虎坐騎五色神牛,姜子牙坐騎四不像,聞太師坐騎黑麒麟,哼哈二將坐騎金睛獸,雲霄仙子和龍吉公主坐騎青鸞,趙公明坐騎黑虎,道德真君的坐騎雲霞獸。
姜子牙有法器打神鞭,杏黃旗,哪吒腳蹬烽火輪,手執乾坤圈,趙公明用定海珠、縛龍索,瓊霄、碧霄、雲霄娘娘有混元金斗和金鉸剪,金吒用遁龍柱,接引道人有十二品金蓮,接引寶幡,通天教主有六魂幡,誅仙劍,女媧娘娘有江山社稷圖,陸壓有釘頭七劍書,廣成子有番天印,赤精子有陰陽鏡,燃燈道人有乾坤尺,靈柩燈,韋護有降魔杵。等等。
《封神演義》中的道術讓人眼花繚亂,三頭六臂、八九玄功、五行遁術、奇門遁、五色神光、千里眼、順風耳,等等。
歷史任何一部神魔小說,哪部小說能有如此瑰奇,神異的想象力,能將神仙世界的法器、坐騎、道術描寫的這樣詳盡和多彩,不僅僅是文人想象的問題,還需作者具備很深的道家學識和素養,才有可能寫出這樣的器物和功能,讓中國人對這些修行界神秘的術語耳熟能詳,將豐富的神傳因素留給後人,給最後的時代留下必需的文化。
十一、中華是眾生首先選擇的土地
世界上任何一部書籍,沒有表達過這樣的內涵:古老的中華文明,淵源流長,滄桑久遠,人神眾生,天地各界,來凡塵的首選之地是中華,之後轉生到世界各地,奠定人類的道德文化。而古代的書籍中,只有在《封神演義》中出現過類似的描述。
拘留孫入釋教成佛,文殊廣法天尊后成佛教文殊菩薩,普賢道人後成普賢菩薩,慈航道人後成觀世音菩薩,西方教主收孔雀大明王,長耳定光仙,諸多與釋教有緣之士,等等。
商周更替,正邪難分,截教闡教之爭致使道行高深之士遭殺身之劫,有緣者不在封神榜上,與西方教結緣,繼續修行。
學佛者,學道者,諸多法門,可學道後入佛,同樣,學佛者亦可以入道,要看緣份,要看自己的選擇。東方文明早於西方文明,很多有緣之士,紅塵之人,先在中華結下緣,後在西方成就功業。
封神榜里的故事,真實性不論,卻透露出獨特信息,中國這片土地,歷史久遠,人口眾多,山川壯麗,神傳文化最系統,最豐富,為眾生的首選之地,或許還隱藏更多更多不為人知的天機!
十二、古樂與道通
古琴為先皇伏羲所創,依鳳凰身形而制,以長度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最初有五弦,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文王后為吊長子伯夷考而增加一弦,武王伐紂時,為了增加士氣,又加了一弦,所以,古琴有稱“文武七弦琴”。
伯邑考為文王長子,西歧幼主,父親被拘朝歌七年,明知天數,盡臣子之忠孝,不顧眾臣勸阻,見紂王獻寶替父王“贖罪”。
伯邑考善古琴,世上無雙,丰姿俊雅,引得妖狐起色心,命伯邑考傳琴,伯邑考談樂道。內外五行,六律五音,左手龍睛,右手虎眼,按宮商角征羽,又有八法:抹,挑,勾,剔,撇,托,打,摘。有六忌:聞哀,慟泣,專心事,忿怒情懷,戒欲,驚。七不彈:疾風驟雨,大悲大哀,衣冠不整,酒醉亂性,不潔進穢,無香近褻,不知音近俗,遇此皆不彈。
伯邑考一番話,談到了古琴中的手法,音律,環境,心態,修養,反映出古人通過樂道以修身,通過樂道以怡情,通過樂道而學禮,禮樂教化,音樂、古琴可以作為修身的工具。
伯邑考以音拒色誘,以歌薦君王,盡子孝,盡臣忠,甘願被剁成肉醬。後世伯牙與鍾子期奏高山流水,晉嵇康赴刑場奏廣陵散,高漸離以琴和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等等。
正是:幾曲古琴聲,多少悠悠意。
十三、崇黑虎大義滅親
崇黑虎是商朝四大諸侯王崇侯虎的弟弟,崇侯虎作為商朝重臣,紊亂朝政,蠱惑天子,殘虐萬民,盡民財力肥潤私家,忍心喪節,積惡如山。文王為民伐崇侯虎,姜子牙修書一封給崇黑虎,崇黑虎申明大義,寧肯得罪於祖宗,不肯得罪於萬民,擒兄正法,保宗廟,留崇氏血脈,保境內軍民免受刀兵之苦。
崇黑虎的行為是大義滅親的典範,忠於萬民而不忠於親,忠於萬民而不忠於君,這才是大丈夫對忠義的詮釋,有此情懷和選擇,崇黑虎才能捨身成仁,後被封五嶽正神。
十四、文王德行耀千古
封神榜中有忠臣良將,大羅神仙,異士奇人,而唯獨文王封神榜上無名,與釋教無緣,地位特殊,德行輝耀古今。
文王仁德化西岐萬民,感鳳鳴岐山,人心淳厚,路不拾遺,家不閉戶,商都三進諫,羑里七年囚,拘而演八八六十四卦,謂水之濱求賢姜子牙,留君臣千秋佳話,至死守人臣節,不伐成湯,有百子之福,近百歲而終。
文王可謂千秋一人,原來都是與眾人神結緣,一場大戲留神傳文化。
十五、殷郊,殷洪抉擇兩難
古代帝王以國為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王公貴胄,成湯殷姓子孫,逢家國劇變,作何選擇?殷氏兄弟遭遇母親慘死,父君誅殺親子,顛沛流離,受道家崑崙救命之恩,傳武藝於名山,本應順天伐罪,卻在君親富貴和天理天命之間,選擇前者。
忠於君親,不等於忠於成湯宗廟。殷郊殷洪兩兄弟背棄大忠而擇小孝,發下重誓卻敢違背,一個化為飛灰,一個梨鋤致死,應驗了因果不虛,演繹了君王之子在新舊更替,天命和親族之間的矛盾選擇,為後世人留下慘痛教訓。
十六、幾位女性證節操
姜皇后為商紂正宮皇后,受奸人陷害被剜目炮手,只要能供認誣陷之罪,就可以免受極刑之苦。而姜氏女子卻說:生平頗知禮教,怎肯認此大逆之事,遺羞父母,得罪宗社,敗壞夫妻綱常,辱門敗戶,致父親不忠不義境地,致太子不安於儲君位。即便萬剮千錘,這是生前遭孽今生報,豈可有違大義?這一段話,可見姜氏貴胄之女的教養,母儀天下的風範,順因果,敬祖先,守倫常,有愛子之心,存孝順之意,萬苦一死證清白。
賈氏為武成王黃飛虎妻子,被妲己設下圈套,紂王好色起輕佻意,賈氏怒發沖霄,大罵昏君,撞下樓台,粉身碎骨,為黃將軍全名節。
馬氏是姜子牙結髮之妻,姜子牙要去西岐渭水待君王,讓馬氏同去,馬氏以朝歌之女不去荒野之地推託,嫌貧愛富。姜子牙滅周入朝歌,位極人臣,馬氏羞愧自縊而死,死後被封窮神。
有正有反,有貴有賤,幾個女性巾幗不讓鬚眉,用生死富貴證明了夫妻之義。
十七、黃飛虎父子的猶豫
黃家七世忠良,父親為界牌關總兵,兒子黃飛虎被封武成王,妹妹為黃妃,一家為成湯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結果妻子和妹妹被逼慘死,黃飛虎一氣反出朝歌,投奔西歧保聖主。
君恩中,有名有利有情,小人理解恩義着眼於利益榮華,君子理解恩義着眼於天理道德,黃飛虎父子因感念成湯德行與恩義,夾雜着對地位,名譽,金錢,情感的眷戀,才會出現了片刻猶豫。但是,紂王荒淫酒色,殘害忠良,逆禮悖倫,殺妻滅義,黃飛虎痛定思痛,才決定存大義舍小義,為民討罪,小義是君王所賜榮華富貴和先祖舊恩,大義是為萬民和忠魂行兵討罪,取捨之中見真性,武成王一怒之下反紂王,伐紂途上,一門虎將,沙場捐軀。
武成王的選擇,為後世開天平,為忠良申正義,為王侯立楷模,可見榮華富貴迷不住真豪傑。
十八、佛家,道家,奇門
道家不等於道教,佛教不等於佛家,奇門也是修行,這樣的內涵在這部小說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封神演義中一氣化三清的老子,是道家之神,封神演義寫的是天上之神,八百年之後下世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的那個老子是神以人身來。
道家傳承淵源流長,女媧娘娘是神州造人類之神,三皇五帝開創史前文化,伏羲畫八卦,神農嘗百草,倉頡造字,黃帝和眾臣子白日飛升,大禹治水,這些人物在封神演義中都是道家之神,詮釋出一個內涵,道家不等於後世的道教。
佛家不等於佛教,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都是佛家,闡教中的慈航道人後為觀世音菩薩,文殊廣法天尊后為文殊菩薩,普賢真人後為普賢菩薩,燃燈道人後為燃燈古佛。
是不是真實不重要,小說本來就是虛構的,關鍵是通過這樣的描寫滲透出中土之地,中土之人,中土修行人與西方教的淵源關係,滲透出釋教和道家的淵源。
奇門獨立於道家和佛家,修成後為無拘無束散仙。《封神演義》中的陸壓開篇就講:不在三教中,不在極樂地,不歸人王管,不服地府中。瀟瀟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聖仙。
很明顯,封神演義揭示了一件事情,除了佛家,道家,還有奇門散仙。
修煉界的很多秘密,世人不能究其詳,卻能通過一部小說讓世人知曉。
十九、文王拘而演周易
易經為群經之首,潔凈精微,玄妙深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組成。先天八卦為三皇五帝中伏羲帝所創,相傳有夏易、商易,文王將八卦推演成八八六十四卦,這部分內容就是為後人熟知的周易。
文王與諸臣諫紂王不果,獲罪險些喪命,用數術推演應驗被赦免,囚禁在羑里,聖人順天知命,樂居羑里,軍民牽羊擔酒,夾道跪迎。聖人光照日月,普惠一方,大行教化,軍民樂業。西伯侯不怨君,不尤人,閑來無事,推演八八六十四卦,分三百八十四爻象,成就千秋佳話。
文王承傳先皇之神數,示君臣以神技,教化中原人,結緣在羑里(河南湯陰),樂天無憂,安於本分,非聖人道德所不能。
一場大戲,修行者可知,文王與眾生結緣,今世緣成在中土。
二十、長耳定光仙的清醒
長耳定光仙為截教通天教主弟子,受通天教主囑託最後搖動六魂幡,定光仙見到接引道人白蓮裹體,舍利現光,十二代弟子俱有奇光異像,不想搖動六魂幡,躲到蘆蓬下隱匿。
後來向元始天尊叩拜,認罪說:“弟子見師伯道正理明,吾師為免偏聽逆理,造此罪孽,弟子不忍使用。”這番話可以看出定光仙的根器。
定光仙在大劫數面前,能在大戰中保持清醒,能體會到道正理明,能真正的客觀,理性,明白的用真性思考,最後才免於截教弟子的難逃劫難,與釋教結緣,給自己開闢了新生和未來。
二十一、姜子牙神歸何處
封神榜給後世的人們留下諸多懸念,封神榜上各有名,那輔周滅商的最大功臣姜尚結局應該怎樣,百年之後神歸何處呢?
姜子牙入山修道,根基尚淺,不能證悟大道,修成正果,奉元始天尊之命封神,享富貴,位極人臣,與商紂得兩代輔政的聞太師有相似處。這只是我們能從封神榜這部書中知道的一層內涵,更深層次的還有:姜子牙留下垂釣渭水的佳話,開創百家之學,著《六韜》,被後人列為武經七書,著《乾坤萬年歌》,創預言書之始,成為兵家,儒家,法家,縱橫家,占卜等諸家百家之祖,被武王封為齊地之王,“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開創了影響深遠的齊魯文化。
神的安排,不是世人能揣測,有人上天成神,有人入世開創神傳文化,仕隱都在積功德,等待機緣成熟。
二十二、雲霄仙子的兄妹情
雲霄、碧霄、瓊霄三仙子修為不一,雲霄仙子修為最高,趙公明定海珠被收,到三個妹妹處借金蛟剪,三位仙子只有雲霄不想借,還規勸趙公明不要管西歧事。最後,在眾仙子的請求下,借給趙公明金蛟剪,引來了趙公明殺身之禍。
趙公明身死,雲霄還是不讓瓊霄、碧霄去,怕惹下禍端,才隨他們往西歧。三位仙子睹物思情,又看了趙公明身死慘狀,才動了情,找陸壓道人報仇。
陸壓道人與雲霄講清道理時,雲霄還能沉吟不語,雙方交手,才不能控制,最後擺下九曲黃河陣,惹來了殺身之禍,封神榜榜上有名。
雲霄仙子千年修行毀於一旦,都是源於兄妹之間的一點情,一念之間不清凈,劫難來時也難逃!
二十三、黃天化不敬師門而遭厄
魔家四兄弟是紂王討伐周師的四員大將,有法術異能,困住周師,道德真君弟子黃天化奉師命下山,初戰失利,道德真君派白雲童子救黃天化之災厄,同時警告黃天化其中的因果。
黃天化初下山,易道服吃葷,雖是不經意為之,但是已經犯下罪。所以,遇災遭厄,險些喪命。修行人不敬師門,不守戒,一定會受到懲罰,這也是因果的表現,同樣是師父對弟子的考驗和教訓。
封神榜一個小故事,表達了古人對待修行的嚴肅。
二十四、嫉惡如仇的方氏兄弟
方弼,方相商紂朝堂上的鎮殿大將軍,兩人在紂王殺妻誅子之際,挺身而出,保護兩位王子,率先反出朝廷。勇毅決絕,以致武成王黃飛虎說:“可惜文武之中,並無一位似方弼之人。”
方弼方相本是兩個莽漢,見紂王殘暴能拔刀相助,正說明了在真正的生死考驗面前,與職位無關,與權力無關,與財富無關,只看誰能出嫉惡如仇之真性,方相,方弼置生死於度外,魯莽之人卻有明晰善惡的本性。這樣的心性和境界,才會封神榜上有姓名。
截教門人擺下十絕陣,本是兩教修行之人鬥法,一個凡夫俗子方弼入了風吼陣,被萬刃所殺。面對惡神能不畏生死,即可成神。
二十五、姜子牙道紂王十大罪
姜子牙殺入朝歌,紂王面前道出商紂王十大罪。
罪之一:不敬上天,沉迷酒色。
罪之二:縱淫敗度,大壞人倫。
罪之三:不顧嗣胤,忘祖絕宗。
罪之四:炮烙忠良。斷絕君臣之義。
罪之五:殺地方諸侯,失信於天下。
罪之六:濫用刑罰,冤魂遍天下。
罪之七:妄用奢靡,窮民財力。
罪之八:不知廉恥,君欺臣妻,致貞婦死節。
罪之九:殘虐生命,荼毒百姓。
罪之十:割人腎命,絕萬姓嗣脈,殘忍慘痛。
姜子牙十篇討罪檄文,列出了王朝劫滅,惡貫滿盈時的具體標準和條件,供後來的人以史為鑒,警惕現實。
二十六、七將士肉身成聖
滅商興周的過程中,有七個立功最大的玄門之士,都是闡教元始天尊第三代弟子,即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楊戩、韋護、雷震子,他們殺場克敵,功勛卓著,最後的選擇都是歸隱。
這七個人都有非凡的經歷,非凡的才能,非凡的境界,富貴、功名、爵祿,都非修行人所求,恬淡性成,賦天命來到世間,了願回山林,肉身成聖。
哪吒鬧海,蓮花身,三頭六臂,楊戩八九玄功,七十二變,李靖為天界托塔天王,金吒,木吒,雷震子的故事為千秋萬代傳頌,流下了天界,人間經典傳奇。
修行人來人間,有天賦使命,有神佛安排,人間萬苦,不辱使命者,肉身成神的七將士為後世的楷模!
二十七、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
商紂滅,氣數盡,周武王回西歧路上遇到兩位道者(伯夷,叔齊),聽說商朝已亡,拂袖而去,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
伯夷,叔奇兩位道者,念成湯道德,不能助紂為虐,一介草民,卻懷王道精神,以身殉舊朝。他們與箕子、微子、比干、商容不同,與隨箕子遠去的舊臣不同,與身死沙場的武將不同,他們只是以商民的身份選擇了死,追隨遠去的王朝和精神。忠於舊才能立新,大變革的時代,他們有存在的理由。
一朝盡,一朝來,臣子軍民各有緣,生生死死各有命,非人事能盡知,天意另有安排。
二十八、大周的王者氣象
周朝盛世八百年,中華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輝煌王朝,承上啟下,影響深遠,是一個奠基中華文化的最重要時代,展現出中華文化恢宏的王者氣象,成為後世王朝借鑒和學習的典範。
成就帝王業者,必承先人之基業,敬天,敬神,順天,愛人,守禮,節財,積累道德,文王大德,感得鳳鳴岐山,苦諫守人臣本分,拘羑里忍心性,求賢於渭水,伯夷考明知死而救父,文王天下有三而不伐紂。直到武王等來惡貫盈,兆侯齊,賢人至,兵馬足,豪傑聚,神仙助,天下歸心的天地人六合之時運,才能完成伐商紂之大業,順應天數。
武王伐紂,繼承父兄之道德,弟兄齊上陣,不俱生死,君臣一心,為殷氏兄弟命運而悲,為西岐萬民刀兵之厄而苦,商紂無道為民伐罪,敢身陷紅沙陣,非大德之君所不能為。
武王滅紂,吊炮烙蠆盆之跡,不殺商紂之子,散露台之資,發巨橋之粟,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式商容之閭,放內宮之人,祝告天地,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天下大服,萬民樂業,瑞草生,鳳凰現,澧泉溢,甘露降,熙熙皞皞,真是太平氣象。姜子牙奉天命封神,七將士肉身成聖,武王大封諸侯國,開創華夏新紀元。
大周王者氣象萬古罕有,應了天地人三才之道,開創了後世的輝煌王道。
結語:
一部《封神演義》,以通俗的形式,給人們留下經典傳奇,神仙故事,妖魔罪行,正邪對立,等等。然而,生動,典型的例證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內涵,湯武革命的正義和德行,商紂犯罪的過程和啟示,神佛人妖的秩序和常識,新舊更替中的選擇和動機,地理人文的起源和傳承,都在其中有所詮釋。
重中之重,講述了在大的變革和更替中人們選擇的善惡之理,因果軌跡,天人聯繫,神傳因素,文化傳統,為了是給將來,就是我們的時代做參照,能讓今天的世人能夠在這樣的歷史典籍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體會道理,明晰善惡,反思參考,借鑒對照,在最最迷亂和變化的時代,做出最重要的抉擇,從而闖過劫難!
說明:此文屬於轉載,但是與博主的看法基本一致。比干、微子、箕子、姜皇后、聞仲、黃飛虎、定光仙、伯夷考、哪吒、伯夷叔齊……也許現在每個人都在有意無意的效仿他們,不妨問問自己,我應該效仿哪位呢?
悠悠萬事迷雙眼,千載輪迴憶盛唐。漢家文化武穆魂,炎黃子孫心激蕩。三教陵夷馬教興,亂象紛紜人迷茫。大劫將至善者醒,神佛喚你回故鄉……
──轉自《網絡》
(責任編輯:李明心)
2017年6月3日 星期六
如果你想了解中國歷史,這𥚃「中華通史100集」,由古至今的朝代興衰,可以看看參考。
如果你想了解中國歷史,這𥚃「中華通史100集」,由古至今的朝代興衰,可以看看參考。
只要花75小時,即可看盡中國四千年歷史的興衰,非常非常值得,我個人十分推薦。全部100集都在這裡了,按照目錄,想看那一集,隨挑隨看。
CCTV6纪录片《中国通史》目录
第01集 中华道路
第02集 中华先祖
第03集 农业起源
第04集 文明起源
第05集 邦国时代
第06集 夏王朝觅踪
第07集 殷商兴亡
第08集 商代文明
第09集 武王克商
第10集 周公摄政
第11集 周王室的衰落
第12集 春秋争霸
第13集 孔子
第14集 列国变法
第15集 战国七雄
第16集 诸子百家
第17集 秦国崛起
第18集 秦始皇统一中国
第19集 楚汉战争
第20集 郡国并行
第21集 文景之治
第22集 汉武帝
第23集 两汉经学
第24集 昭宣政治
第25集 王莽改制
第26集 光武中兴
第27集 丝绸之路
第28集 清议与党锢
第29集 黄巾起义
第30集 三国鼎立
第31集 诸葛亮治蜀
第32集 西晋统一
第33集 魏晋风度
第34集 门阀政治
第35集 梁武帝治国
第36集 孝文帝改革
第37集 北周武帝
第38集 陈朝兴亡
第39集 魏晋佛教
第40集 再造统一
第41集 炀帝功过
第42集 贞观之治
第43集 武则天
第44集 开天盛世
第45集 安史之乱
第46集 中晚唐的困局
第47集 世界都会长安
第48集 吐蕃兴衰
第49集 敦煌
第50集 唐朝的对外关系
第51集 唐代宗教
第52集 五代十国
第53集 宋太祖
第54集 澶渊之盟
第55集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第56集 王安石变法
第57集 靖康之难
第58集 宋金和战
第59集 偏安东南
第60集 东京梦华
第61集 宋代新儒学
第62集 宋代文化
第63集 契丹兴起
第64集 西辽建国
第65集 完颜阿骨打
第66集 金朝兴亡
第67集 辽金文化
第68集 西夏兴亡
第69集 蒙古兴起
第70集 忽必烈大帝
第71集 两都巡幸
第72集 大元帝师八思巴
第73集 海上丝绸之路
第74集 马可波罗与中国
第75集 元顺帝
第76集 明太祖朱元璋
第77集 永乐迁都
第78集 郑和下西洋
第79集 内阁制度
第80集 土木堡之变
第81集 王阳明心学
第82集 海疆与互市
第83集 张居正改革
第84集 耶稣会士来华
第85集 江南市镇
第86集 白银资本
第87集 崇祯帝
第88集 入主中原
第89集 王朝的稳固
第90集 收复台 湾
第91集 统一大业
第92集 军机处
第93集 摊丁入亩
第94集 文治与文字狱
第95集 被动的自强
第96集 鸦片战争
第97集 太平天国
第98集 甲午战争
第99集 维新与革命
第100集 帝制的终结
從我的 iPhone 傳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