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聖人

三教聖人

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2019年5月3日 星期五

2019年5月1日 星期三

順治-歸山詞-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後我是誰

順治-歸山詞-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後我是誰

http://alice2009666.pixnet.net/blog/post/28729297-%E9%A0%86%E6%B2%BB-%E6%AD%B8%E5%B1%B1%E8%A9%9E-%E6%9C%AA%E6%9B%BE%E7%94%9F%E6%88%91%E8%AA%B0%E6%98%AF%E6%88%91--%E7%94%9F%E6%88%91%E4%B9%8B%E5%BE%8C%E6%88%91%E6%98%AF

順治-歸山詞天下叢林飯似山  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  惟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
大地山河主  憂國憂民自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不及僧伽半日閑     來時糊塗去時迷  空在人間走一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後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矇矓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  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  何日清閑誰得知 

若能了達僧伽事  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  無憂無慮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  皆因累世種菩提 

個個都是真羅漢  也披如來三尺衣
    
金烏玉兔東復西  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  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疏九河湯伐夏  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  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 只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因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 征南戰北幾時休

我今撒手西歸去 管甚千秋與萬秋

轉載- 追求真理- 05.明德班(練講班)‎

追求真理

https://sites.google.com/site/taoclass/05/0514?tmpl=%2Fsystem%2Fapp%2Ftemplates%2Fprint%2F&showPrintDialog=1
追求真理

一、前言:
  清朝順治皇帝的出家偈說:「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長大成人方知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亦不去,亦無煩惱亦無悲。」我們累世不知經過多少次的生死輪迴,迷昧了至真的本性,認假為真,往外追求,而忘了我是誰。因此順治皇帝徹悟之後,幡然決定出家以追求真理,尋回自性本來,以了結生死出離輪迴。
  學者紀伯倫說:「生命並非他的表象,而是他的內涵;實在的東西並不在於它們的皮殼,而在於它們的內核;世人之根本並不在於他們的面孔,而在於他們的內心。」所以我們今生要活得有意義、有價值,一定要認明真假,追求真理;否則來時糊塗去時迷,「無可選擇的出生,無可奈何的活著,又無法抗拒的交出生命。」人生一世,草木一春,如此虛度寶貴的生命,終究與草木同腐,是多麼的不值得啊!

  二、何謂真理:
  「真理」就是不變的道理,不因時間或空間的轉變而有所變化才叫真理。相反的,事事物物雖都具有表象,看得見、接觸得到、聽得到,但是經過時空的轉移之後,終究毀滅消失,就不能稱為真理;雖然說萬物皆備於我,生活當中都需要,但是有智慧的人,會體察真理,不會受短暫的表象所迷惑,故能以內心轉化物境,而不被外在環境所遷移;這正是聖人與凡夫差別之處。
  在現實生活中,聖人與凡夫共處一個世界,同樣需要飲食以維生,需要衣被以禦寒;同樣是具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同樣有喜、怒、哀、樂、愛、惡、欲等七情,生存在相同的空間;唯一不同的就是「存心」。因為存心不同,自然成就不同,聖人追求真理,鴻慈大愿救渡眾生;而凡夫迷於假象,錯認六賊(眼耳鼻舌身意)為父,受害不能自知,螳螂捕蟬焉知黃雀在後?「金風未動蟬先覺,暗送無常死不知!」跟著感覺走,追逐名利尋歡作樂,不能分辨真假,結果是「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聖凡雖然有別,但追根究底,原來的那顆心,也就是「本性」,仍然是一樣的。《華嚴經》說:「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若眾生能認明真理、依理實修,則「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前念迷即凡夫,後念覺即是佛。
  南海古佛說:「你若能轉念,何須吾大慈大悲;你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轉念就是要眾生能轉識成智,追求真理,看破假象勿再執著;有前賢說:「念頭轉個彎,人生大不同。」因此師尊說:「不明理焉修道?」明辨真理,才能篤實修道,才能利益眾生;才不會只為個人利益而傷害他人。古今多少的戰爭人禍,莫不是由於不明真理所致,不懂得將心比心,不知萬物同出而異名,都是造化的分身,其實是「生命共同體」的道理。無怪乎古德說:「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有句話說:「活人背著死人走,死人反將活人埋。」指的是眾生迷昧靈性,被色身六塵所牽纏,無法解脫而靈性反成為慾望的奴隸;魂不能守舍,成為「行尸走肉」。智暉禪師在辭世偈說:「我有一間舍,父母為修蓋;住來八十年,近來覺損壞;早擬移別處,事涉有憎愛;待他摧毀時,彼此無妨礙。」我們若能夠放下對身體的執著,自然能夠慧日朗然,何其自性本自清淨,如如不動的本性是我們「真實不虛」的真理所在。
  我們有些佛堂的佛匾題著:「正法眼藏實相無相,三世諸佛般若根源。」同修們都已經求過道,都應該要知道哪裡是「般若根源」?般若是梵文「妙智慧」的意思,代理明師一指開妙玄,點開我們的生死關,也就是這裡所說的「智慧根源」。求道那天,當我們聽到上執禮說:「平心靜氣看佛燈,跪聽禮囑。」之時,就是《六祖壇經》所稱:「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如如不動的當下,是真如自性的本體,也就是《道德經》說的:「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更是《論語》所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三教一理,追求真理並無差別,也就是佛教所說的「不二法門」,道教所說的:「反璞歸真,明心見性。」

  三、悟道與知行合一:
  《道德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可見「真理」是無形無象的東西。既然如此,我門應當如何追求真理(悟道)呢?
  1、修學止觀:分成內觀與外觀,《清靜經》云:「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
   (1)以外觀講—形無其形:綜觀宇宙萬物,或日月星辰,或山河大地,無常一到,山崩地裂,滄海桑田;或飛禽走獸、或魚蝦水族,或人或畜,大限來時各自飛,夫妻恩愛終須別,父子義重也分離。成、住、壞、空,無一恆常,究竟皆空。了悟無常之理,則當擁有之時,不生貪求與執著;反之,失去之時,亦不會患得患失而生瞋恨心,無明癡妄自然當下消釋。
   (2)以內觀講—心無其心:觀心無常,心猿意馬,無時或停,念起念息,無非意識。《達摩破相論》云:「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因此,要轉識成智,就要「牢栓意馬念無生」,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止卻妄念雜想,每一起心動念即了了分明,正念即行,妄念即止,久之自然能夠「二六時中,不離自性。」
  2、慈悲喜捨:世間法本是相對,事物都是一體兩面,取捨之間,在乎方寸,修止觀法,就能知所取捨,古人說:「世間無愛物,煩惱不相隨。」智者能佈施身外之物以利益群生,捨卻有形的財富欲樂,取得內心無形之法樂。凡夫為己貪生怕死,而殺生以害仁;聖人心量廣大,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寧捨身以成仁。因此凡夫的生命短暫,而聖人的生命永恆,故死而不亡者謂壽。「慈」是與樂,「悲」是拔苦,聖人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明白萬物都是源於造化,都是生命的共同體,因此慈悲萬物,喜捨眾生;故君子于一虫一蟻不忍傷殘,一縷一絲勿容貪冒,能為天地立心,能為生民立命。
  3、知行合一:仙佛云:「心內求法是正法,心外求道是外道。」
其實真理就在我們身邊,道不遠人而人自遠之;「有道沒道,看他吃飯穿衣睡覺就知道。」真理遍滿虛空,離不開我門生活當中,只是我門沒能照顧好這顆心而已,因此有道君子皆「慎獨」,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時時迴光返照,依理而行,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宋朝王守仁先生提倡「知行合一」,他認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周乎天地,不如行始於足下。」如果只是光說不練、陽奉陰違,則不是「追求真理」的作為;一貫弟子乃是「性、心、身」一貫,心而唯、口而誦、身而行,真修實煉抱道奉行的人。
  《菜根譚》云:「讀書不見聖賢,如鉛槧傭。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講學不尚躬行,如口頭禪。立業不思種德。如眼前花。」

  四、結語:
  古人云:「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同修們都是祖上有德、累世有修,並且與佛有緣,才能幸逢大道應運真理普傳之時,當感念天恩師德,與祖師的鴻慈大愿,更要學習祖師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內而正己,外而化人,要惜緣還要結緣,要惜福更要造福,作為彌勒的化身,懷慈悲心行菩薩道,改過遷善,追求真理,依道而行,才能與祖師同註天盤。

真神 ㄧ 何國棟老師主講

脈學 -- 何國棟老師主講